矿山铁人——叶尚初

2009年07月20日 14:46 614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资讯   作者:

  叶尚初,1929年生,安徽巢县人,1952年招入铜官山铜矿当矿工,1955年入党,先后获“五好职工”“社会主义新人”“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1964年赴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与之合影留念。
  经典语录:采矿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中国石油基地大庆出现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铁人王进喜,随着他的事迹改编成电影《创业》,在全国掀起了“工业学大庆”“工人学铁人”的高潮。在此背景下,作为一代矿工的典范,叶尚初涌立潮头,因其杰出贡献而被誉为“矿山铁人”。“远学王进喜,近学叶尚初”,成为当年激励铜陵人的响亮口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叶尚初成了矿山的一面旗帜,成了几代矿工艰苦创业的动力和建功立业的楷模。
  2006年盛夏,我们在他住院的病房里见到了这位昔日的矿山英雄。年已77岁高龄的叶尚初躺在病床上,胳膊上挂着吊水。他身材适中,看起来有几分瘦弱:颚骨突,双目陷,头发脱,但眼睛有神,说话中气尚足。其侍床的儿子提醒我们:“我爸当矿工时耳膜震坏了,有点聋,跟他说话得大声点。”
  1964年10月的一天,铜陵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各学校、街道组织学生、居民上街,夹道欢迎从北京载誉归来的叶尚初。在人民的欢呼声中,身板结实,穿着崭新中山装的叶尚初出现了。只见他肩披绶带,衣别奖章,胸戴大红花迎面走来。他一边招手,一边鼓掌,一边点头致意,接过学生献的鲜花高高举起,那一种铁汉子形象,那一副迷人的风采令人钦慕不已。
  江山代有人才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我们满怀敬意,听乡音未改的叶尚初倾吐心声,回忆往事。
  1952年,22岁的农民叶尚初,告别亲人,渡江南下,来到长江之滨的铜官山找工作。解放后,矿山获得新生,恢复重建,急需人力,一批江北的农民就这样当上了新中国的第一代矿工。
  开矿之时,白手起家,一切几乎都是原始的手工劳动。出矿的用铁铲子扒矿石,搬筐倒入小车,装满后,两人奋力推行。采场低,井口高,把一车矿石从800米地层深处推到井口,出矿工气喘如牛,汗湿后襟,人累得浑身像散了架,歇不得也慢不得,一是人人有定额指标,二是循环出矿,不能影响别的班组。干了一段时间,叶尚初因年纪轻,身体好,能吃苦而改为打眼工。那是一个更艰苦的工作。当时,铜矿有三大工种:打眼、出矿、支柱。打眼为主,叫“大工”,其余为辅,称“小工”,只有根正苗红,吃苦耐劳的积极分子才会被培养当打眼工。当上“大工”的叶尚初感到很自豪。“服从组织分配,好好干”,是他当时唯一的想法。
  上夜班,怕睡过了迟到,便提早一小时到矿。犯困,人就和衣躺在地上,被蚂蚁咬出一身红包。
  扛着几十斤重的钻机,面对岩石层,肩膀用力抵着机座,由于当时是“干打”,一开钻,机抖人颤,眼前火花四溅,粉尘弥漫。机子渐渐发烫,仅隔着一层工作服的肩背也开始火烧火燎,迷了眼,塞了鼻,溅出的火星烫破了脸皮,烧焦了头发。机器轰鸣震响,耳朵嗡嗡的,什么也听不见。下了班“人像是石灰窑里掏出来的,浑身一茫白,没鼻子,没眼睛,洗过澡,换了衣裳,才能认出张三李四。”
  工作虽苦,乐在其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口号鼓舞人心。当时,铜陵占全国铜产量的60%,前方需要枪炮子弹,“后方多出铜,前方少流血”,激励着矿工们忘我地工作。
  为了多掘进,多出矿,他经常一人干两个班不上井,人家一天打1.1米,他一天打1.3—1.7米;人家一班一茬炮,他一班打两茬炮。“一靠吃苦,二靠窍门”,提前上班,做好各项准备,吃饭、喝水、解手轮流,歇人不歇机,八小时打钻一刻不停。改进方法,以巧取胜,拔出重打,提高效率。利用“班前挤一点,班后占一点,脑子动一点”的“三点”方法争时间,抢进度。一天不多,十天不少,日积月累,一年下来,他完成的工作量就远远超过别人了。咬着牙,“干打掘进”四年,直到1956年改为带水作业,工作环境才有了明显的改善。工作环境艰苦,生活条件也差。矿里无房,自己上山割芭茅草为顶,干打垒砌土墙,在红旗新村山坡上自搭草屋。十平米,四口人,磨不开身。以苦为乐,乐在其中,叶尚初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走在别人前面。1955年,叶尚初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想起对着党旗宣誓的一刻,他的责任心更强了,干劲更足了。
  1963年,被视为“采矿禁区”的松树山列入了开采计划。那是一条难以驯服的火龙,高硫高温,45℃,人进去有种快窒息的感觉,更别说要干打眼、放炮高强度的工作了。矿工们“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个个都是“硬骨头”,纷纷报名参加“火区夺铜”突击队。作为共产党员和掘进队长的叶尚初,更是走在最前列,站在最前线。
  “火区”是什么概念?走进巷道,热气熏人,像闷在蒸笼里一样,越往里走,气温越高,脚下不时冒起浓烟,衣、鞋煳焦的味道刺鼻,岩石是红的,可以点着香烟,洒水下去,滋滋乱响,像红铁淬水一样,这时,人就像是贴在炭炉里的烧饼了,有种被烤干的感觉。那火区夺铜之惨烈不亚于枪林弹雨的战场:突击队员排在巷口,先进采场的矿工,用水把衣淋湿,扛着钻机冲进去,咬着牙,憋着劲奋力打钻。胸口越来越闷,钻机越来越沉,到后来,眼冒金花,昏昏沉沉,钻机还在呼啸掘进。前面的撤下来,后面的顶上去,5分钟就换一个人,循环打钻。医生护士抬着担架等在旁边,遇到危险就地抢救。有的矿工从昏迷中苏醒,喝口水,又冲了上去!什么叫前赴后继?什么叫舍生忘死?矿工们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忠心,凭着血肉之躯赢得了火区夺铜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一曲战天斗地的壮丽凯歌。
  作为矿工的杰出代表,党和人民给了叶尚初很多荣誉。尤其是1964年9月作为先模人物代表,叶尚初赴北京参加“群英会”的场景至今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令人难忘。
  “安徽代表团一共10人,我们于9月28日抵达北京,会上,我们听了铁人王进喜和蔡畅的报告,大家很受鼓舞。国务院于30日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国庆宴会,除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宾,还邀请了部分劳模代表参加。安徽代表团只有一个名额,谁不想参加啊!下午,请帖送来了,打开一看,是我的名字。我激动啊,泪水都快掉下来了。我是代表安徽人民去赴国宴的,我荣幸啊!人民大会堂摆了50多桌,我的眼睛老盯着毛主席,距离太远,看不清,有纪律,也不敢乱动,连饭菜什么味道都忘记了。10月5日,接到通知,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我们。我和王进喜等部分劳模代表按号码排队站好,一小时后,毛主席、朱德、周总理等走进礼堂。因为事先规定,不能鼓掌,不能握手,不能喊万岁,我们只能用目光表示敬意。毛主席向大家频频招手,然后就座合影。我离毛主席很近,激动得心都快要跳出来了。然后送给我一张合影照片留念。42年了,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我就想起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想起一名矿工的责任,也就不觉得苦,不觉得累了。直到今天,各级领导对我仍关怀备至,去年王金山省长来铜还特地看望了我。市委书记、市长,有色公司领导、矿领导多次来看望、探病、关心我的身体,关心我的生活。我感谢党和人民对老矿工无微不至的关怀,我要教育孩子们努力工作,报答党和政府的恩情!”
  今日的铜矿,像一个苍老的母亲,挤干了乳汁,养育了儿女,自己却日渐衰竭。今日的叶尚初,像一台陈年的机器,高速运转过,高声歌唱过,如今已锈迹斑斑,销声匿迹了。
  辉煌已远,英雄迟暮。但那个年代却是一段火红的岁月,那个环境却是造就一代铁人的革命大熔炉,那种精神,却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责任编辑:刘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