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生生事件曝光首饰行业潜规则
2011年06月08日 11:2 3902次浏览 来源: 人民网舆情频道 分类: 企业回声
一、事件概述
11月10日,北京市工商局通报56款不合格珠宝产品,涉及到千足金、白玉、翡翠等各类首饰,周生生(中国)商业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生产的 “周生生”18K金手链含金量不达标。与此同时,每克拉美、瑞景行、百利金等多个珠宝品牌亦有产品上榜。
该通报被曝光后,媒体对周生生饰品的“缺金门”进行了集中追踪报道,周生生陷于品牌危机之中。在报道过程中,媒体除质疑周生生方面的问题外,还对国内整个珠宝首饰行业的生产经营乱相进行了深入分析,该行业潜规则被曝光。
二、媒体关注度走势
在11月10日,北京市工商部门通报不合格珠宝产品的当日,媒体报道量就高达52篇,次日升至60篇。之后,媒体关注度一路走低,至16日周生生方面首次就事件做出回应,媒体关注度直冲139篇,集中报道过后,媒体关注度再次走低。
11月29日,周生生方面做出问题饰品全国下架的决定后,媒体关注度再次狂升,前后两日分别达到171、173篇,关注度达到了整个监测周期的34%。过后,媒体关注度再降,事件基本平息。
三、行业潜规则成舆情关注焦点
继乳业、洗发水等诸多行业的潜规则被舆论曝光后,本次周生生事件也将原本高高在上的珠宝首饰行业拖下水,该行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乱相大白于天下,行业内幕与潜规则成为本次事件的舆情关注焦点话题。
(一)成份掺假,生产环节乱相多
某代应商高管认为周生生产品含金量不足主要是利润驱动,他表现:“除了成分不足,还有掺假,一掺假利润就上去了。”针对本次周生生事件,有关业内人士则认为,事件反应出了目前国内珠宝首饰行业严重的混乱现状,特别在生产加工环节,仍然存在很多不规范现象。珠宝零售商的货源很多,自有工厂的监管不严或供应商选择不当都有可能导致产品质量出问题。
(二)缺失第三方权威检测
目前全国有几百家珠宝检测机构,国家级的有十几家,其余大多数是省市级别的检测机构。而有些不是国家级的检测机构也号称是‘国家级’的,这些机构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有些套用国外标准。而对珠宝证书的权威性,众多商家口径不一、各执一词,消费者也容易受误导。
(三)行业监管力度不足
贵金属含金量不足、把金当铂金卖、人造石冒充天然宝石、标签不合格等问题一直阻碍着行业的发展,几大知名品牌都曾经爆出“问题首饰”,让人跌破眼镜。此次的“主角”是周生生、周大生……质量问题犹如一枚定时炸弹,随时都能殃及普通消费者,更有可能引发企业内部的“大震荡”,带来巨大的负面效果。对此,在周生生事件发生后,多位业内专家呼吁加强国家对珠宝首饰行业的监管。
四、网友观点倾向性分析
在本次周生生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广大网友积极借助网络论坛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周生生事件网友观点倾向性(抽样:350条)
欺骗消费者,不够诚信(33%)
中华网友 小棋子:
周生生作为珠宝行业一线品牌竟如此卑鄙,欺骗消费者,我们还能相信谁?
又一个行业黑洞被揭穿(22%)
天涯社区网友 佳佳:
醒醒吧,各位,哪个行业没有点黑幕啊,在这里我就不费口舌再罗列了,不了解的可以去百度查查看。
产业链乱相的受害者(16%)
新浪网友 孩子的笑脸:
周先生有苦难言啊,其实是行业的黑幕害了这个大品牌。虽说有点冤枉,但责任还是不可推卸的。就像当初三鹿置于三聚氰胺的监管责任一样。
监管缺失是外在因素(13%)
腾讯网友 Q8:
有关部门再次让我失望,为什么在企业危机。消费者要了解问题真相时,那些监管部门总是隐身、失语呢
金价走高带来的利益诱惑(7%)
天涯社区网友 天天网上:
国际市场上,黄金一天一个价,你相信这些金银首饰企业会那么淡定吗?
应对基本到位,可以理解(6%)
网易网友serene:
全额退货虽然补偿了消费者的经济损失,但是心理上受到的伤害该如何补偿呢?做企业不易,但也得考虑考虑消费者的感受才对。
属个别现象,品牌可信赖(3%)
百度网友 百步追bus:
在我内心中,首饰行业还是不错的,这次应该就是次意外,意外啊,个别现象,不要无端把问题放大。
五、舆情应对点评
从危机应对来看,客观的说,周生生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虽然前期抛出的退货方案,附带了权威检验的硬性要求,而使其基本失去可操作性。但后期提出的凭产品保证书即可办理退货的方式切实可行,并且将办理退货的期限延长至年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同与支持。
但在媒体对周生生事件的追踪报道过程中,对珠宝首饰行业系列潜规则及内幕的挖掘,则使整个行业陷于诚信危机之中。由此在广大消费者及潜在消费者心理层面给各品牌造成的负面影响,将是长远的,并且难以扭转。
责任编辑:张学超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