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沉默公关何时休
2011年06月08日 10:56 2675次浏览 来源: 人民网 分类: 企业舆情
一、事件概述
10月24日16时10分左右,大连7·16事故着火油罐再次发生燃烧,各方奋力扑救10小时后火情彻底被扑灭。当日夜间,罐体施工方匆匆就火灾事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重点就起火原因进行了说明,同时强调本次事件没有人员伤亡和海域污染。
而这并非媒体与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什么同一罐区在短短三个月内连续出现火灾,中石油在7·16事故后有没有彻底反思而拿出亡羊补牢的灾情预案,才是公众舆论在事后所关心与追问的。另据有关媒体记者事后第一时间发回的报道称:“在灾情现场大概有200多个原油储油罐,包括化工罐,一旦起火非常危险(出现爆炸险情),所以当地很多居民纷纷离家而逃”。
对于上述系列问题,事件主角——中石油再次选择了贯用的沉默手段。“沉默是金”,这是全球500强新秀、我国能源巨头中石油,近年以来尤其是在今年多次面临危机考验与质问时的不二选择,被各大媒体冠以“沉默公关”,中石油以自己的言行实践“创新”了危机公关的应对策略。
二、媒体关注度走势
2010年中石油系列危机事件月度媒体关注走势图
需公开报道的突发事件,不使用“中国石油集团某某公司”、“中国石油某某公司”等词汇,应以事发企业名义对外发布,如“某某公司发生一起交通事故”等……八月份在网络上被曝光的“中石油新闻报道公文稿件慎用词汇表”,为中石油的“沉默公关”作了最好的表述与规范。
令人注意的是,本次“敏感词曝光”也因其创造性,而被广大公众所热议。在中石油规范化的“沉默公关”之下,公众的“嘴巴”与媒体的“噪杂”,“无辜”推高了中石油系列舆情危机事件的媒体关注度,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网友观点倾向分析
中石油沉默公关网络言论倾向性(抽样300条)
垄断性经营所致(32%)
天涯网友 斷點:
很简单,中石油是垄断性企业,在中国就只有他们几家可以做石油,他怕什么,一群P民而已,真正的领导谁在乎那些污染啊,消费娱乐又不去那种低级的地方~~
政府所有,国家支持(22%)
新浪网友 鑫的种子:
放心吧,不会有事的,有国家当后台,谁敢动中石油。它是中国的孩子!
没有社会责任感(17%)
腾讯网友 酷爱小猪:
中国石油从来都没有责任感,事故处理、环境保护、救灾捐款,还有就是价格欺诈,不严格执行国家成品油价,把零售价作为批发价霸权销售,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中国石油!
大型央企抗压性强(12%)
百度网友 陳浩:
这就是所谓的“央企”,企业的老大样子,为中国所有企业做出的表率作用“沉没危机公关”。因为企业深知,他们手中握住的是国家的命脉,发展的动力所在,“摆谱”没什么大不了的。
无视消费者利益(9%)
腾讯网友 沪滴贺:
店大欺客,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啦,像中石油、中石化这些巨头们根本无视消费者基本利益。
主管部门监管不利(5%)
中华网友 生声永不停熄:
出现的问题不仅是中石油的,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只顾关系,应该监管的不监管。
媒体错误引导(2%)
凤凰网友 海风:
这叫惯例。。。国字当头的企业向来如此。。。连CCTV都如此,天天播放别人国家的漏油当时自己家门口的事情却是敷衍塞责!!!
基本应对技巧经验不足(1%)
网易网友 穿山甲:
因为我们的中石油官员没有受过“公共危机公关”训练,怕说错话,此时装聋作哑不说最好。中石油发言人最爱出席的讲话场合一是报成绩;二是讲“亏损”(为涨价做铺垫)!
四、权威评论摘要
要切断企业和政府紧密的关系
“政府在放纵企业”,是企业丧失社会责任担当的根本,是中石油沉默公关的底气。企业履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在于对现有制度的变革:第一,切断企业和政府过于紧密的关系;第二,政府放弃GDP主义,真正把维护社会正义、消减贫富差距作为第一要务。
——独立学者 秋风
何时告别“带血的GDP”?
奉行GDP主义的中国经济增长观念是直接违背科学发展观宗旨的,在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理念下,中石油大连爆炸事故的发生是必然的。中国GDP计算不包含环境成本和职工安全保障成本,建议中国的社会发展应当用人民幸福指数来计算。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周孝正
中石油应该对漏油负起社会责任
因为漏油而寻求赔偿的大连渔民们,还在艰难的上访过程当中。他们没有从中石油这家富得流油的公司、没有从地方政府那里得到丝毫安慰。
中石油在大连漏油事件中的傲慢态度,显示该企业既缺乏社会责任感,也缺乏民事主体平等的法律意识,更缺乏市场经济中的规则意识,中石油应该对漏油负起社会责任。
——著名财经评论员 叶檀
五、舆情应对点评
中石油应对危机的惯用手段就是“沉默”,这完全能从其“新闻敏感词”的有关规定中找到根源,同时这也概括、总结了近年以来中石油面对多起危机事件的基本应对策略,而广大公众据此逐渐强化了自己对中石油冷漠、傲慢的基本印象。
作为身居全球500强前列的能源巨头,中石油必须放下自己垄断国企的臭架子,真正打开心扉,告别“沉默公关”,倾听来自公众与媒体的舆情声音,张开随时可以与公众、媒体真诚沟通的嘴,拿出人家BP巨额赔偿漏油的责任心与魄力来,才有可能逐渐获得舆论与公众的认同与好感,转变之前不利的公众声誉形象。
责任编辑:张学超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