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有色金属遭遇“法规瓶颈” 产业发展多方面亟待支持

2011年05月31日 10:51 631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再生金属资讯

  尽管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记者深入采访再生有色金属行业的众多专家学者时,他们普遍认为,再生有色金属产业面临着不小的“法规瓶颈”,整个行业的发展仍然需要形成统一的法律法规、加快建设信息共享和整体政策框架和监管机制。

  ——再生有色金属快速发展隐忧不小
  “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有色金属行业迅猛进步,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仅2010年一年,全国主要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已达到775万吨,而这一数字在2000年仅为72万吨。
  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快速发展,集中表现在废旧有色金属进口量的迅速增长。我国再生有色金属进口量从2001年的370.3万吨增至2010年的721万吨。与此同时,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统计,2010年全年,中国主要再生有色金属产量也达到775万吨的历史高位。
  不过,记者深入采访时,众多专家学者和再生有色金属行业普遍认为,当前再生有色金属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仍然存在着不小的隐忧,这些隐忧集中表现在政策法律法规相对滞后。
  首先是我国废旧有色金属回收、拆解及利用环节标准规范较为薄弱,政策法规体系尚未完善,不利于形成公平的行业竞争环境。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副会长李士龙认为,由于我国缺少能够在整个行业内推行并严格执行、奖惩并重的政策法规体系,导致整个行业呈现出 “规模经济不出效益”、“环保科技不出效益”、“先进产能吃不饱”等不正常状态。
  在先进产能吃不饱的情况下,各地却普遍存在着游离在政策法规体系外的小企业、作坊凭借其成本低廉,仍能保持现状、维持落后产能的情况,这部分产能由于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在环境污染、成本低廉等方面,比起规模化、规范化、节能环保的企业更有市场竞争优势。
  其次是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缺少足够的政策扶持,推动“优胜劣汰”的导向效应。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再生金属分会会长尚福山表示,我国再生金属产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金属回收率偏低。目前我国废杂金属收集、拆解、拣选等预处理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手工操作为主,全国有逾百万名工人从事,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很低,“锤子加电钻”往往是拆解的主要工具。在废杂金属的加工利用方面,除了少数企业回收工艺和装备较先进、有一定生产规模、环保达标、回收率较高之外,绝大多数企业和个体户均存在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烧损大、能耗高、回收率低、污染环境等问题,而且收集的金属种类混杂,质量不稳定,难以制造高质量产品。
  第三,再生有色金属产业亟待实现“升级换代”。目前,我国再生金属行业在综合能耗、污染物排放、资源回收利用率等关键指标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为明显。再生铜行业的大部分中小企业仍采用落后的传统固定式阳极炉;再生铅行业小企业产能占50%,大多采用人工拆解废铅酸蓄电池,废铅酸液随意倾倒,冶炼工艺及设备落后,铅膏、铅栅未实现分类熔炼,带来极大环境污染隐患。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