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钛工业的发展历程

2011年04月21日 14:0 3289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钛资讯

  二、创业期(1954-1978年)
  (一)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为了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国防建设,1954年党中央决定成立由陈毅副总理领导的“全国科学规划委员会”,对科学技术发展进行全面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中,制定了57项“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其中一项为“钛冶金及其合金系统的建立”,要求解决三个中心问题:掌握并改进钛的现行冶炼技术,同时探索新方法;研究钛合金的结构和性能,建立钛合金系统;掌握并改进钛合金的加工工艺。行中国的第一个科技发展蓝图为我国钛工业的早期发展指明了方向。
  1958年3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期间,即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实现“大跃进”的政治背景下,原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呈送《争取有色金属产量的飞跃,占领有色金属的全部领域》的报告,建议将包括钛在内的64种有色金属全部研制出来。这个建议得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重视与肯定,毛主席说:“64种有色金属,没有它不行”。
  还是在1958年3月,朱德委员长视察冶金部有色金属研究院的10kg海绵钛扩大试验场时说“钛这种金属十分重要”,“同志们做的工作很有成绩,希望继续努力,帮助厂生产出来”。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关怀下,截至1962年,冶金部有色金属研究院研制出全部64种有色金属。1959年9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群英会上,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授予有色金属研究院一面题为“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科学文化的伟大社会主义国家为奋斗”的锦旗。
  1964年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作出“备战备荒”建设“三大线”的战略决策。为满足国家安全对钛及钛合金等稀有金属尖端材料的迫切需要和贯彻“分散、隐蔽”的“三线建设”方针,国家决定在西南与西北,分别建设海绵钛生产厂和钛材为主的稀有金属加工研发与生产基地,即在贵州遵义建设906厂和在陕西宝鸡建设902厂。为加快工程进度,原冶金不从全国各地的下属单位抽调大批研究、设计、施工、生产人员参加两厂的建设大会战。这两个大型钛专业工厂的建立,为我国钛工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1968年,按照周恩来总理“钛生产十万火急”的批示,原冶金部指令最早参与海绵钛试制的301厂将海绵钛产能由250吨扩大至800吨。在遵义钛厂投产前,抚顺铝厂一直是我国海绵钛的唯一供应基地。

  (二)钛冶炼工业的建立
  1954年在承德大庙地区首先开展钛矿的开采,制取了钛精矿,获得了制取金属钛所需的基础原料。
  1.我国第一炉海绵钛的诞生
  1954年,原重工业部有色金属综合研究所开始的探索试验。该所冶金室成立了两个海绵钛研究组:一是熔盐电解研究组,另一个是镁热还原法制取海绵钛研究组。镁法炼钛工艺研究组于1955年11月获取了海绵钛样品,纯度为99.2%。
  1956-1958年6月,进行了炉产10kg海绵钛扩大试验,海绵钛产品质量达到前苏联10种常用一级品(TT-0)标准的占50%,布氏硬度为125~175同时,为工业流程筛选和建厂设计作了充分准备。
  2.我国第一个海绵钛车间
  1956年初,原重工业部向北京有色冶金设计总院和抚顺铝厂下达《钛大型试验场设计任务书》,计划建设年产60吨的海绵钛试验车间。试验车间的主要任务有三项:一是研究金属钛的生产技术,提供工业生产设计资料;二是生产小批批量金属钛以供国家急需;三是培养技术工人、科学技术干部和经营管理干部。设计的主要技术依据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提供的《从热河大庙及广西桂平钛铁矿精矿中制取二氧化钛及金属钛试验报告》。1956年底完成设计。
  1957年4月钛试验车间全面施工。1958年10月23日,成功生产出我国第一炉高钛渣,获得了含二氧化钛80%的高钛渣。1959年4季度,高钛渣中二氧化钛品位提高到95%以上,电耗指标为3000~3500度/吨渣,达到当时日本北越工厂的生产水平。1958年11月9日,氯化工段对Ф1200mm*4700mm固定层氯化炉第一次试车,正式通氯生产,12月精制进行试车生产。1959年3月,用镁热还原法生产出我国第一批海绵钛工业产品。炉产能仅100kg/炉,不久扩大到160~180kg/炉,当年生产海绵钛60吨。至此,填补了我国海绵钛工业的空白。
  3.抚顺铝厂扩建钛试验车间
  根据原冶金部建钛试验车间的指令,1959年11月---1962年7月,301厂对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了改造和扩建,取消150kg还原蒸馏炉,新建500kg的还原炉2台,蒸馏炉3台。1965年形成年产250吨的生产规模。1969年10月投产的还原炉产能由500kg/炉扩大到2吨/炉。1981年又增加蒸馏炉1台,总产能达到800吨。
  4.遵义钛厂的建设与投产
  根据大三线建设计划,从1964年10月开始,原冶金部先后拨款700多万元,拟建立国内第一座专业海绵钛厂---遵义钛厂。为此,将抚顺铝厂钛渣试验车间、上海合利锆厂全部设备(包括相应生产人员)迁到贵州省遵义市建立钛锆厂。该厂最初规定规模为150吨/年,1965年5月,原冶金部决定将海绵钛建设规模扩大到1000吨/年,达到当时日、美等国千吨级钛厂规模水平,实现海绵钛工业化生产。1969年4月24日,生产出第一炉高钛渣;1970年9月17日,生产出第一炉海绵钛,实现了钛系统全流程投产。
  1970-1977年遵义钛厂海绵钛生产的初级阶段,产能很小,到1976年累计生产海绵钛364吨。1978年以后生产逐步走上正规,但是几年产量在1000吨以下。
  5.其他海绵钛厂的建设
  1958年,上海有色金属公司所属万贸协记金属冶炼厂(后并入上海第二冶炼厂)建立了一套炉产5kg的镁法炼钛试验装置。1966年10月,建成了年产60吨海绵钛车间,1967年正式投产。1970年8月,海绵钛车间扩建到年产1000吨规模,1973年6月投产。后因市场问题而停产下马。它是我国海绵钛发展中早期被淘汰的多个海绵钛厂之一。
  在抚顺、上海、遵义三个镁法钛厂建成之后,鉴于当时对“镁法”与“钠法”生产海绵钛的优缺点尚无定论,1968-1971年,原冶金部又积极扶持地方兴建了三个钠法钛厂(车间),即邢台有色金属冶炼厂、天津化工厂和湛江化工厂。三个合计生产能力为500吨钠法海绵钛。这三个厂的钠法生产线后来因产品不受用户欢迎而停产。
  此外,1971年原冶金部还决定在锦州铁合金厂建设年产300吨海绵钛车间。但只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后来也很快停产了。
  总体说来,在1954-1978年的创业阶段,我国钛工业初具规模,形成了年产3600吨(含钠法500吨)海绵钛的生产能力。

[1] [2][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