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最古老的铜矿区——滇中铜都小绿汁
2011年03月28日 13:33 14859次浏览 来源: 海南日报 分类: 铜资讯
地下垂直400米的矿井
此行的目的地是紧邻绿汁江的一个已经开采了50多年的铜矿―――1953年成立的易门矿务局。从1960年代大规模采冶铜矿开始,几十年来,凭借当地丰富的铜矿资源和各种管理、技术上的优
势,这里发展成为中国八大铜矿之一。到1980年代发展最顶峰时,这里已经是一个拥有十余座矿山、多个冶炼厂,3万多名员工的国家特大型矿山。
从当年这里被称为“小香港”,可以想象到当年的繁华。然而,随着铜矿资源的枯竭,这个曾经显赫的“铜都”早已凋零。只有宽阔的街道、废弃的楼房、影院和公园、荒芜的厂区,以及刻有深深时代烙印的建筑、宣传口号无处不在提示着这里曾经辉煌的过去。
井下作业是一项具有较高危险性的工作,无论是第一次进入,还是每天都进入的矿工们,下井前的安全教育都是必须的。在矿区领导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鱼贯而入,进入这个已经开采了半个多世纪的矿井。说实话,对于我们初次下井的人来说,没有担心是不可能的。但看着矿区领导和矿工们大步流星走在井巷里的豪迈,一下子激发了我的英雄主义,也跟着雄赳赳直奔罐笼站而去。
下井最直接的危险来自洞顶的直流高压电线,那是给机车供电的。因为井下湿度非常高,地面到处是水,据说碰上了就会没命。然后是蜘蛛网般的井巷坑道,不要说是外来人,就是不经常下井的矿工都很容易迷路。在地下几百米的矿井里迷路,想想都害怕。当然,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矿井内的生产安全设施早已不是过去可以比的。就说我们乘坐的罐笼,已经改由电脑控制,不但速度快,还很平稳。
罐笼的快速下降让我暂时失去了时空的概念,但是,越来越高的温度提醒我们正在不断向地球的深处进发。得益于井下良好的送排风系统和早年在元江热坝工作的经历,我对这种高温潮湿的感觉并不陌生也能够承受。
同行的摄友中,已经开始有人出现不适。人们喜欢把元江热坝称作天然大桑拿室,那矿井深处就应该称为天然地热桑拿洞。说起来好听,听起来享受,其实真正置身其中,却是对人的体力、意志力的一种极大的挑战。经过“长途跋涉”,我们来到一个矿井末梢的采区,头顶和四周的岩壁向外渗着水,机车的货箱就等在旁边,几位矿工在白炽灯的照明下正紧张施工作业。我们抓紧时间,不管眼镜片的模糊,不管呼吸的困难,冒着相机进水报废的危险摁动快门。这是矿井最真实的状态,这是我们此行最大的目的和收获。
实际上,还在下井的中途,因为温度太高,我们大家早已全身湿透。当我们开始往地面撤的时候,随着罐笼的不断升高,身体开始感觉到了一丝丝凉意。尤其是当罐笼升到最高处的时候,这里的温度和洞外差不多,更有一种泡在冷水里的感觉。顾不得已经被长筒水鞋磨破的脚,赶紧快步走起来,以增加身体热量来御寒。
“滇中铜都”换个姿态入世
夜晚来临,绿汁镇静谧地躺在绿汁江畔,我无法想象她当年灯火阑珊时的样子。这个曾经承载了无数人梦想的地方,因大自然的恩赐而兴,又因大自然的枯竭而衰。
如今屹立在绿汁江两岸的大山肚子里,还留有当年的辉煌:这里历年挖掘的矿洞,长达150万米,相当于从这里到昆明5个来回,完全可以称为“地下长城”;从大山肚子里,先后采掘的铜矿达4000多万吨……
就在我离开小绿汁后不久,听到了这里要打造“滇铜古镇”的设想,据说专家们针对绿汁的特色提出了几项建设内容:一是针对绿汁江及其沿岸景区的自然景观,进行观光、漂流、攀岩等旅游项目的开发;二是针对其人文景观,在矿洞、少数民族村寨、特色农业基地等方面作文章,进行矿洞探险旅游、民族风情游、度假农庄的开发等。
进入地壳深处寻幽探秘,对好奇的游客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那次地下垂直400米的井下特殊之旅,对于我就是一次难忘的旅程。在美国、德国、波兰、澳大利亚等一些发达国家,利用矿山的地面景观和地下矿井建立国家矿山公园,发展矿山旅游,已经成为资源枯竭的矿山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中以波兰的维利奇卡盐矿最为著名,深达327米的盐矿共分9层,巷道总长近300公里。1995年,维利奇卡结束了它作为盐矿的使命,改建成为专门的观光休闲地,在离地面130多米深的盐道上建起了世界上罕见的供旅游者参观的“地下王国”。
在我国,像山西的大同(煤矿)、湖北的大冶(铁矿)、江西九江的铜岭铜矿等矿业城市,近年来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也在积极探索发展矿山旅游的新路子。
正在规划中的滇中铜都小绿汁,或许会在几年后,换一种姿态重新入世,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延续她过往几十年的繁华和热闹。
[1] [2]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