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将成为全年经济热点
2011年02月01日 10:59 3006次浏览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分类: 相关新闻
2010年,中国经济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切实迈出了一大步,使经济质量和经济总量都保持了喜人的业绩,尽管全球经济复杂多变,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但是中国排除各种外部干扰,并克服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的影响,而一枝独秀,令人钦佩。
去年,中国经济在结构调整中走过了非常艰难的一年,也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虽然经济危机的阴影还未完全散去,却又面临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被强制淘汰,新兴产业还未完全形成气候,幸亏房地产业仍然坚挺,为各级土地财政做出了巨大贡献,北京、上海2010年仅土地出让金收入就高达1700亿元,约占同级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个别地方的土地出让金高达财政收入的80%以上。
我们在责怪房地产业绑架了各级政府、绑架了消费者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幸亏在2010年房地产泡沫没有破灭。但是,这也同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说明我们的实体经济还很虚弱,如果我们的新兴产业和制造业没有能够支撑中国经济,将会让我们很多地方政府重新回到10年前的财政水平。城市化发展过快,必须经过一段时期的消化和吸收。现在我们总是习惯利用城市化的美好愿景和未来的预期收益来处理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很不严谨的做法。
有专家预测,今年上半年我国货币政策可能还会出现调整,从去年的情况来看,宏观调控的难度很大,效果还有待观察,通货膨胀的压力还非常大。金融危机之后,我们从积极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步到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看起来今年还会进一步加紧调控的力度。
由于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央会有密集的资金投向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很多社会资金也会跟随。新兴产业将作为全年经济热点,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并运营一年,给双方带来了便捷的通商环境,也将促进中国原材料工业与东盟国家的深入合作。从东盟国家工业基础来看,他们在基础工业方面还非常薄弱,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原材料工业的支撑,但是中国在钢材、水泥等行业的产能已经占据全球同行业的半壁江山,完全可以满足东盟工业发展的整体需求,随着中国与东盟工业一体化的深化,中国基础工业与东盟工业的融合将进一步提速。
中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不断有新的突破,是否标志着中国制造业开始了由量变到质的飞跃?是否可以说明中国将不再是一个制造业加工大国?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经常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责备中国制造业低端、缺乏科技含量,挣的是辛苦钱,利润微薄可怜;另一种声音是觉得中国制造业发展很快,高铁、航空航天、船舶重工等产业短短十来年时间就赶上国际一流水平……
无论夸奖还是批评,我们认为都是不全面的表达,客观地讲,中国工业化起步晚,进步快,个别领域处于全球领先,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并达到工业化中后期水平,距离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化还有一段距离。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主要来源于中国制造业对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给中国制造业带来的开阔的国际视野。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正在由一个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当然,能够跃升到高端制造业水平的企业还只是其中一部分,绝大多数企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还将处于加工制造阶段。
虽然金融危机对美欧的打击比较严重,现在还未完全缓过气来,但是目前全球购买力还是欧美较强,主要源于欧美传统的消费习惯,高收入高福利高支出的格局并没有得到改变。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的工业性收入至少是欧美同类工人的十分之一,尽管原材料涨价,运输成本增加,中国产品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东盟国家比较,虽然他们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更具有优势,但是,中国完善的产业链和成熟的劳动力优势还是非常明显。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