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际高油价下的中国应对

2011年01月05日 9:51 144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作者:

  国际原油价格走高预期强烈
  在全球流动性宽裕的背景下,国际机构普遍预测,2011年国际原油价格有可能再度冲击高位。
  由于预计全球经济将会有较高增长,美国能源部近日调高了对今年全球原油价格的预测,预计美国基准原油西德克萨斯州中质原油(WTI)平均价格为每桶86.08美元,比一个月前的预测提高了0.91美元。投资银行美银美林和高盛也分别作出今年国际原油价格或突破每桶100美元的预测。
  中国石化(600028)经济技术研究院预测,2011年国际原油价格水平将较2010年有所上涨,超过每桶90美元的可能性较大。
  “2015年之前,高油价的状况可能很难改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邓郁松分析说,从需求层面看,石油替代产品的发展以及耗能设备和工具的更新改造短期内难以对石油消费产生明显抑制。老牌发达国家耗油量相对稳定,新兴经济体逐步进入汽车社会,新增需求明显,全球石油需求将继续保持稳中略增的态势。供给层面,全球石油新增产能越来越依赖于俄罗斯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等产油大国,这些国家对国际市场的控制进一步增强。此外,美元长期趋弱也将推高国际油价预期。


  “油荒”凸显定价机制“软肋”
  国内成品油价格何去何从?
  年底,一场久违的“柴油荒”引发社会对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质疑。这场在经济较快复苏、各地为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强制拉闸限电拉高柴油需求、以及油价上调预期背景下出现的大面积柴油供应短缺,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现行成品油价格机制运行中的问题:价格调整周期过长,容易引起投机行为等。
  针对这一问题,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以更好地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新的机制将更加透明。
  相对于2009年国际原油价格由低位向高位迅速攀升,国内成品油价格经历多次调整,2010年,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频率相应放缓。迄今为止,共三次上调,一次下调。12月22日上调后,国内含消费税在内的成品油价格再度突破历史高位。
  在国际原油价格走高的预期下,2011年,与国际原油价格接轨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将何去何从?
  市场普遍预计,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将向市场化方向继续迈进。
  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齐玉芹说,在国内价格总水平上涨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我国坚持按价格机制理顺成品油价格,显示了坚持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向的决心。预计定价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将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并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缩短调价周期或是完善的内容之一。2011年成品油价格调整频率可能更加频繁。


  应对“高油价”关键是调整消费模式
  在国际油价总体上行趋势基本明确的预期下,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都必须考虑的一个现实是,如果国际油价长期持续走高,应如何应对?
  2010年,由于国内经济较快复苏以及汽车销量大增,我国石油消费量增幅较大。前10个月我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累计达到1.9亿吨左右,同比增长10.6%;进口原油1.98亿吨,同比增长20%。预计石油对外依存度将接近55%,石油安全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在一半以上原油依赖进口而国际油价处于高位的情况下,中国不可能长期对成品油价格进行补贴。必须采取有效的价格和财税措施引导更高效的石油消费模式。”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周大地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切实抓好节能减排。进一步推进资源税改革。发展改革委在今年发展改革重点任务中也明确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包括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天然气价格动态调整和利益调节机制等。
  邓郁松说,考虑到各项政策措施以及设备更新的效应,预计2015年之后,我国石油消费模式将有明显改观。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