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加快能源多元化 积极参与可再生能源开发

2010年10月11日 10:55 747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再生金属资讯


  沙特以“石油王国”著称,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之首,石油和石化工业是其经济命脉。沙特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2612亿桶,占世界石油储量的26%。沙特年产原油4亿至5亿吨,石化产品外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石油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0%以上,石油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0%以上。沙特的天然气储量也极为丰富,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6.75万亿立方米,居世界前列。
  沙特阿拉伯目前平均日产石油900万桶,约占世界石油日产量的13%,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国。出人意料的是,就在美元随着石油流出滚滚而来的时候,富得流油的石油大国沙特为了迎接“后石油时代”的到来,打出了第一套组合拳,加快向能源多元化进军,大力投资开发太阳能,同时,积极推动民用核能技术开发利用,通过国际合作与增加科研投入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向能源多元化进军
  在阿拉伯半岛广袤的沙漠里,有一座“踩在油桶上的”石油王国。坐拥全世界四分之一的庞大石油储量,国家财政收入的约80%来自石油出口———沙特阿拉伯多年稳坐全球石油市场的第一把交椅。然而,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在国际油价持续上升、石油收入直线增长的今天,沙特却在努力寻求把经济重心从石油上转移开去。
  沙特阿拉伯正在发展下游产业如石化和采矿,以使过分依赖石油的经济变得更多元化。沙特阿拉伯在未来5年内将面临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如何使几乎全部依赖石油的经济变得更多元化。
  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藏国,2006年收益达到6550亿沙特里亚尔(175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收入来自于石油出口。
  沙特阿拉伯正沿着碳氢化合物价值链,从一个原油输出国转向炼制产品和石化行业发展。沙特阿拉伯基本上由国家控股的石化企业沙特基本工业公司(Saudi Basic Industries Corp.)是沙特阿拉伯最大的上市公司,也是全球前10名石化生产企业。
  即使象沙特阿拉伯国有石油公司Saudi Aramco也在进入这个领域,它拥有100亿美元的炼油和石化综合工厂PetroRabigh,以及160亿美元的炼油加工和综合石化工厂Ras Tanura。沙特阿拉伯正在更多的朝下游行业发展,生产用于工业发展的产品。沙特将在5大工业领域生产并出口产品。这些领域包括金属、汽车配件、建筑材料和包装。沙特正在开发18种不同的石化产品以供应这些行业。 沙特阿拉伯政府通过矿业公司Maaden,正在实行其最大的采矿项目,包括从中部运输铁铝氧石到沿海的铝冶炼工厂,这条铁路尚未建造。Maaden拥有80亿沙特里亚尔的资本,计划中的项目总额约为350亿沙特里亚尔。
  另外一个使经济多样化以减少对石油依赖性的方法是建立国内和跨国合资的服务企业。纳伊米表示,主要的事情是要从蓬勃发展的石油、天然气、炼油、石化、能源和海水淡化等行业中受益。这需要支持性的服务行业来达到此目的,服务行业是沙特阿拉伯人的又一项职业,同时也是为GDP增长做贡献的另一项因素。因此服务行业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
  2009年7月,在沙特的圣城麦地那附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热火朝天的工地场景,工人们正操纵大型起重机卷着沙尘来来往往。几年以后,这片沙漠将兴起一座集顶尖大学、大型医院、科研机构、现代企业、住宅小区于一体,能够容纳10余万人口的新兴城市。沙特领导人打算在今后的15年里,耗资1千亿美元,打造包括麦地那在内的沙特6大工业中心,大力发展“非石油”的经济项目。而这项被命名为“知识经济城”的项目也是沙特政府为了实现国内经济向“后石油时代”多样化的经济结构转型而打出的第一套组合拳。
  上世纪70年代,全球猛涨的石油需求使沙特人“一夜之间从骑骆驼变为开凯迪拉克”。而上世纪90年代所遭遇的油价急跌,让沙特领导人感到了国内经济单一结构所带来的切肤之痛。
  各国正在加大力度开发替代能源,从长期看,这将对产油国带来难以预计的重大打击。此外,石油输出收入的增长也推高了沙特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使得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日趋严峻。
  基于以上的近忧和远虑,沙特领导人正试图加快脚步,以石油财富为基础,大力发展多样化经济。近年来,沙特实行自由经济政策,加快发展私营经济,鼓励发展高科技企业、金融业、采矿业、轻工业和旅游业等非石油产业,单一经济结构有所改观。沙特领导人希望凭借正在兴建的“知识经济城”里的高素质的人才和现代化设备以及沙特独有的低价石油,吸引世界各地更多的企业前来投资,使沙特在2010年跻身全球经济前10名。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