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投3千亿 海工装备业迎来“机遇期”
2010年09月03日 8:50 5215次浏览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分类: 相关新闻
过剩隐忧?
海工装备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哪里?赵志明说:“国产设备的配套率很低,关键的、主要的设备和部件全都依赖进口。”
“中国的企业造了很多海工设备,但都是别人设计好了我们来做。附加值高的部分被国外公司拿走了,我们只赚到了工业制造的基本利润。”金晓剑表示。
事实上,中国海工业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一方面是随着中国向深海采油的力度加大,海工装备设施需求量巨大;另外,跨国公司纷纷进行产业转移,拥有巨大市场和廉价劳动力的中国成为首选之地,这是近年来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不过,中国海工企业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小觑。一是大多数企业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小,竞争力不够强;二是大而全,小而全,企业之间相互压价,存在恶性竞争的趋势。
此外,由于船舶制造业出现产能过剩,这促使部分造船企业调整业务发展方向,向海工装备制造业“转型”,未来极有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
今年7月份在南通的一个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就提醒说,与业已出现的造船工业产能过剩现状相比照,一些地区海工项目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现象,也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鼓励发展海工,但不允许盲目发展。”
金晓剑建议说,国家有关部门要将海工装备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统筹规划,争取用较短的时间使我国在主流海工装备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