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定价机制存疑 发改委酝酿再调整
2010年08月31日 13:51 3033次浏览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分类: 相关新闻
两难局面
发改委模糊化的处理手法,被许多民众认为是“追涨不追跌,维护石油企业垄断利益”。而另一方面,石油企业对于目前的定价机制也颇有微词。
在8月23日中石化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中石化财务总监王新华公开表示,“国家发改委正在对实施一年多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进行检订,相信该机制将会逐步走向市场化”。
中石化与中石油两大集团觉得目前的机制还不够市场化,而社会舆论则认为国家发改委在油价问题上,一直都是“上调快下调慢,上调幅度大下调幅度小”,对于目前成品油调价在油企和消费者中“两头不讨好”的局面,上述发改委官员对记者倒出苦衷,“由于调价时间有一定的滞后性,并且考虑到经济全局和民生情况,上调幅度常常并不到位。
而在下调时,也要考虑到诸多因素,包括给予企业的生产成本和适当的效益补偿,以及防止后续大起大落等。”
“另外,从现行的以22天和4%这两个指标来调整价格的定价机制来看,有市场化以及透明两大好处,但弊端也很明显,就是容易给市场制造了投机机会,成品油价格出现上调的时间窗口时,各地经常出现囤油现象。”上述官员说,“如果严格按照目前的两个指标来调整价格,有可能会导致投机常态化。”
对于国家发改委在成品油价格调整上动辄得咎的两难处境,曾经参与发改委定价机制讨论会的能源专家林伯强认为,透明化和加速调整频率,或许是摆脱尴尬处境的最终出路。
“无可置疑,新的成品油机制已经产生了一些积极的作用,包括两大集团业绩稳定,同时市场竞争也在升温。但是,如果价格体制不透明,不仅对企业不利,同时还会加剧公众的争议。”林伯强指出。
在具体操作上,林伯强认为,首先可以适当缩短4%的幅度,这样才能让市场更为灵敏地反映国际油价和国内油价的变动趋势;其次缩短调价时间,可将原先的22天缩短至10天左右。
事实上,林伯强的观点也是不少业内专家的公识。
“与其通过模糊处理来规避投机,不如通过定价机制透明化,缩短调价周期,加快调价频率来实现。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上,更能保证发改委的公信力。”陈晴说。上述发改委官员指出,成品油价形成机制总得来说是逐步走向市场化,但并不是说简单的与国际市场接轨,因为成品油价格背后还负载着社会各方承受能力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平衡,以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等因素。“我们要尽量采取更灵活的价格形成体系,但在现阶段中国的成品油定价还不可能完全推向市场。”
[1] [2]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