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评价中日经贸关系:一场双赢竞争

2010年08月30日 8:46 422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8月29日消息 第三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昨日(8月28日)在京举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与日本外务大臣冈田克也共同主持对话。法国《费加罗报》在一篇文章指出,中日首先是互利互惠的伙伴,其次才是竞争对手。
  据中新网援引解放日报8月29日报道,第三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8月28日在京举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与日本外务大臣冈田克也共同主持对话。双方围绕经济复苏对策、双边互惠双赢合作、全球及区域合作等三个专题深入交换意见,并达成重要共识。对话期间,两国相关部门签署了有关领域的合作文件。

  外需疲软需互助
  本次对话举行之时,正是世界经济形势微妙变化之际。虽然各主要经济体已从金融危机的谷底中走出,但复苏道路荆棘依然。美欧经济乏力、需求疲软,在此情况下,中日都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从出口导向型向依靠内需型转型,对外贸易也从瞄准欧美市场转为依靠亚洲区域内部、特别是彼此间的需求来推动。在这一大背景下,中日官员有必要坐在一起对当前两国贸易情况进行评点,交换意见以求未来良性发展。
  当前,日本经济恢复遇到不小阻力。日元飙升给其出口带来很大困难,并引发了股市下跌、通货紧缩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但日本国内市场基本饱和,短时间扩内需并不现实。权衡再三,日本政府还是把发展经济立足于扩大亚洲出口、特别是中国市场上。
  而如今中国也正在进行产业升级,从先前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对外国资本、先进技术也有必要的需求。
  此外,就在本次对话前不久,有媒体称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但这只是个小插曲,因为在GDP的质量、人均GDP以及经济结构等实际指标中,两国的差距还很明显。

  技术解禁扩出口
  作为制造业强国,日本在节能环保、绿色能源领域优势明显,风力发电、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太阳能电池等技术更是全球领先。在本次对话中,中方提出希望日方放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出口限制。“日本希望占领产业链高端,因此在高新技术出口方面比较保守”,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王少普认为,但由于扩大对华出口的需要,日方这一政策开始有所松动。2010年以来,“中日唐山(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区”、天津“中日合作低碳经济示范区”等合作示范项目的都在顺利推进。机会稍纵即逝,美欧同样垂涎中国巨大的节能环保市场,如果日方不能把握机遇,将会失去在华市场上的先机。
  此外,中方还希望两国进一步加强东亚财金合作,如期实现2012年完成中日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目标,共同推进东亚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中日是亚洲合作的龙头,彼此携手不仅对己有利,更能助推本地区贸易流通便利化”,中日韩经济发展协会会长王泰平说。
  在对话过程中,日方要求中方放宽稀土出口限制。对此,商务部长陈德铭表示,限制稀土产业主要是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中国对稀土的生产、开采和贸易都实行了限制,这一做法符合世贸组织规则。作为中国重要战略资源的稀土长期被贱卖,中国提出自己的稀土发展战略是追求自己合法权益,日方不应反应过度。

  是对手更是伙伴
  未来中日经贸关系该怎么定位?
  所谓旁观者清,法国《费加罗报》在一篇题为《东京和北京:一种双赢的竞争》的文章指出,中日首先是互利互惠的伙伴,其次才是竞争对手。
  现实情况正是如此。一方面,日本对华投资逐年增多,2010年一月至七月累积投资已达24亿美元。如今这一趋势更加显现,日元升值导致出口困难,而到消费市场“现地生产”则可规避风险。另外,王泰平认为,日本对中国的定位有所改变,从先前单纯的生产基地转变为消费市场与生产基地兼而有之,这不仅利于扩大日本出口,也有利于中国引进先进技术,真正做到彼此互补。
  更可喜的是,中日两国经贸关系正逐渐进入良性轨道。中国将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提出了国内外发展环境、产业结构等八大领域发展目标;而日本制订了今后十年的经济增长战略,涉及环境和能源、亚洲经济、观光等六个战略领域。“两国未来的战略联系紧密,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做好彼此战略对接,把握新的增长点”,王少普说,发挥各自优势,才能在合作中实现双赢。

责任编辑:hq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