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全球汽车行:新能源汽车现实重于理想

2010年08月13日 9:14 185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安永全球汽车行业中心访问了1000名美国持有驾驶执照人士,旨在评估消费者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的认识程度和兴趣。
  我们的问题包括:哪些因素会对您在下次购买新车时在决定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时会有重要影响?下次购买新车在选择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时,最令您犹豫不决的因素有哪些?您是否愿意出资帮助您所在的社区建设充电站?

  我们的调查发现:
  ●在美国,市民大众对当前(或未来的)新兴动力传动技术的认知程度依然薄弱。
  ●燃油价格日益上涨是促使人们对电动汽车感兴趣的主要因素。尽管人们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担忧日益加剧,但这些因素尚不足以对购买新车的行为产生影响。
  ●目前,一个大于10%的电动汽车早期潜在采用者的核心消费者群已经形成。但他们下次购买新车时,可能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虽然大部分消费者往往并不需要进行远途行驶,但汽车价格和续航里程/电池容量仍是人们最为担心的两个因素。在考虑购买电动汽车时,大多数消费者不愿意在汽车性能要求方面有所退让。

  美国消费者的新能源情结
  在1000名受访者中:91%的受访者每日行驶里程低于50英里,74%的受访者每日行驶里程低于30英里,2 %的受访者每日行驶里程超过100英里;86%的受访者用低于3.5万美元购入他们目前的汽车,4%的受访者用超过4.5万美元购入他们目前的汽车。
  28%的受访者对混合动力传动技术缺乏了解,超过40%的受访者甚至表示未听说过电动汽车。显然,消费者对汽车电气化的接受程度取决于公众的认知和教育。而两方面目前都有待提高。虽然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已经进入美国市场10年有余,但30%的美国消费者对这些技术毫无认识。从消费者对各新能源传动技术的了解程度看,自高到低依次为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天然气动力汽车、氢能动力汽车。
  只有为数不多的消费者愿意在新技术于市场上建立良好的声誉之前接受这些新技术。1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在电动汽车推出市场后即考虑购买,对汽车制造商而言,至关重要促使这10%—15%的早期采用者购买这些新技术产品后,能享受到这类产品带来的最佳驾驶体验。另外,大多数受访者(93%)更愿意购买而不是租赁电动汽车,但对汽车制造商将提供哪些购买方式以及汽车充电电池组是否将可以得到区别对待的问题仍有疑问。
  对于消费者而言,电动汽车其他好处都远不如节约燃油成本重要(图表1)。在考虑购买电动汽车的诸多因素中,是否远离充电站、续航里程/充电和汽车成本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三大因素(图表2)。虽然7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每个工作日的行驶里程低于30英里,但87%的受访者期望电动汽车的每日续航里程可达50—200英里,33%的受访者希望每日续航里程大于200英里。显然,受访者对行驶里程的预期较其每日实际行驶里程高许多。34%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出资帮助其所在社区建设充电站。
  消费者认为需要许多年的时间,路上行驶的电动汽车数量才可能超过传统的燃油动力汽车(图表3)。这表明受访者认为他们目前关注的问题将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解决。即使消费者愿意很快采用新技术,但鉴于电动汽车的现有规模,渗透率相对较低的状况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汽油价格在2005—2008年大幅上涨时,美国消费者最初的反应是减少驾车出行,结果总行驶里程40年来出现首次下降。而随着汽油价格回落,人们又重新开始买车、开车。

  中国的后发优势
  在传统的内燃机燃烧技术领域,中国汽车公司刚刚步入世界舞台,在一些技术领域仍处发展阶段。然而,在电动汽车领域,全球在技术商业化方面尚处早期阶段。因此,对于中国汽车制造商来说,竞争环境是平等的,或许还会给中国汽车制造商提供一些优势。
  调查显示,充电站、电池行驶里程和汽车成本是推动新动力技术汽车走进主流市场面临的一些严峻挑战。在这些方面,中国可能拥有某些优势。例如:首先,中国在不断拓展其公路网络的同时可以考虑修建充电站,并且将其从一开始就纳入城市规划方案中,而不必像一些国家那样花费巨资进行改造,随着中国大量基础设施配套体系的建立,电动车“充电”供应建设更容易到位。其次,某些中国汽车制造商宣称的电池一次充电后行驶里程已超过200英里,这已超过了受访者的期望值。中国也可以充分利用人力以及用于生产电池和动力元件材料方面的成本优势,当然制造商可能需要政府至少在初期给予财政补贴和优惠措施,从而鼓励消费者购买这些产品。好在电动车技术在中国已受到人们认可——仅2008年一年,中国就销售了2000多万辆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与电动自行车尽管仍属于不同车辆种类,但这显示可替代动力系统技术已具规模。中国大部分乘用车一般用于邻近来往或城市间来往,而电动车的使用就是理想选择。
  中国超过80%的乘用车购买者是首次购车,因此他们对更成熟的内燃机技术有更多的偏爱。不过许多中国消费者可能在首次购车时非常注重实用性,如果电动汽车可以证明其运行和维护成本更低并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功能,同时价格又具吸引力,更低的运行成本往往可以赢得市场。

责任编辑:hq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