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制天然气急刹车 地方审批权被收至发改委

2010年08月12日 15:23 284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传递了什么信号?
  采访中,大唐和中海油均表示很乐观,“通知规范的是那些有问题的项目,我们都是严格按照国家关于资金、技术、资源的要求设置的,所以规范其他项目的同时对我们也是一种利好。不过,所有条款对我们都是适用的,必须遵守。”
  而地方的小项目受影响最大,审批将变得愈发渺茫,但是好在项目均处于立项阶段,或者刚刚审批还未开工建设,不会造成过多的资源浪费。“通知下放的时间点很好,正是萌芽期。”肖钢说。
  很多企业坚持认为,煤制天然气动辄几十亿、上百亿元的投资,不需要小企业来搅局,大企业才更有优势。比如,管网问题。亚化咨询认为,除了个别项目通过自建管道外,其他大部分项目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与现有的全国性天然气管网衔接。现有的国家天然气主干管网,主要是“西气东输”和“川气东送”,分别由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公司独家运营。国家主管部门应该从“量”和“价”两方面考虑,协调入管网,使其能顺利进入市场销售,也能从未来天然气价格上升中获益。如果是地方小企业则协调起来会更难。
  并且,对于煤制天然气的前景,业界非常看好。
  7月20日,记者从国家能源局了解到,“十二五”末中国天然气的消费总量将从目前的3%上升到8.3%,煤炭从70%降低到到63%。资料显示,2020年国内天然气年消费量可望达到3000亿—4000亿立方米,年供需缺口将达到2000亿—3000亿立方米。
  可见,天然气有很大缺口,我国常规天然气还远远不够,而作为非常规天然气的煤层气和页岩气也均未成规模,所以,煤制天然气和进口天然气必定有其生存的空间。
  这一次,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了煤制天然气产业的发展思路:综合考虑资源承载、能源消耗、环境容量、天然气管网、区域市场容量等配套条件,合理布局煤制天然气气源点,优先安排煤炭调出区煤制天然气项目;鼓励采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国产化设备项目;鼓励节能节水降耗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煤、电、气、化多联产,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效;与天然气管道规划衔接,落实外输通道和天然气销售市场,大力开发和推广天然气终端高效利用方式。
  至少,这个思路代表着一种倾向:煤制天然气要整体规划,而被规划则说明引起了政府的重视,由此,行业才更有发展前景。

[1] [2]

责任编辑:wure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