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对核电建设的环境和安全保驾护航

2010年08月04日 15:38 374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美国密歇根大学核工程与辐射科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鲁闽新近在接受媒体电话专访时,谈到公众最为关注核电站的环保和安全问题,王鲁闽教授不直言不讳地说:中国在相关工程材料的研发和监控上,尚有待加大投入、深入研究,尤其是在中国核电站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情况下。
  工程材料对核电建设的环境和安全影响都很大。核反应堆的运行环境其实非常恶劣,不仅要在高温高压下工作,还要遭受中子和其他高能粒子的辐照。这些辐照不仅对人体,对金属材料的破坏力也很大。也就是说,核反应堆堆芯中所使用的固体材料,要比在其他环境下老化得快。材料在遭受中子辐照后,结构中将产生大量原子位移、从而引起肿胀、变形、硬化、脆化以及加速的应力腐蚀开裂等问题。
  围绕材料问题,记者采访了核电站建设的业内人士。他说:过去搞核电非进口不用,这是一种极端化倾向,但也不能走到另一种极端,不注重科学、不从实际出发,片面要求越来越高比例的设备“国产化”。倘若没有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程序上严格规定,使“国产化”的材料和设备既有翔实地实验报告,又有经验标准,有可靠的积累性指标做依托。只有加大力度,重视核工程材料的质量评估和检测,才能使核电站对环境和安全的影响做到“零容忍度”。
  核电站建设我国起步较晚,至今有11座核电站,每年900万千瓦时的发电量,在全球发电量比例中,微乎其微。不过这并不影响后来者居上。《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投运和在建装机容量分别为7500万千瓦和3000万千瓦。距离《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于2007年发布,不过两三年时间,就需要“扩容”,而且是原规划的近两倍,这在我国众多政府规划文件中少有的大变数。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wure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