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有色”入主澳大利亚上市稀土公司

“走出去”取得重大突破

2009年06月09日 9:10 579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在力拓否决中铝195亿美元注资、海外资源收购功亏一篑之际,北京时间6月7日,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以下简称“华东有色地勘局”)在接到澳大利亚政府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正式批准后的第10天,在香港与澳大利亚阿拉弗拉资源有限公司(Arafura Resource Limited)正式签订股权认购协议。从此华东有色地勘局正式入主澳大利亚阿拉弗拉资源有限公司、成功收购海外优质矿山资源,并一举成为中国有色地勘系统在金融危机中首家控股收购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的单位,也是江苏国有企业中极少数完成海外上市公司并购的单位之一,标志着华东有色地勘局 “走出去”战略取得重大突破,在资本运营、国际化转型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此次成功控股收购澳上市公司,对于中国地勘单位“走出去”模式拓展具有开创性意义,对鼓舞中国企业及地勘单位开展海外并购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危机来袭:迎接挑战,抢抓机遇
  2008年四季度起,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向世界蔓延,世界经济发生转折性变化和周期性调整。大宗商品价格错位震荡,流动性过剩变为流动性短缺,世界经济开始衰退,全球矿业同样面临金融严冬的考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全球资源类商品需求和价格回落,中国矿业无法独善其身,矿产品需求萎缩,价格跳水或腰斩,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部分高盈利行业步入亏损,大批矿山特别是小矿山减产、停产、关闭,部分投资过度的企业步履维艰。但是矿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改变,全球矿产资源稀缺的长期趋势也没有改变,国际资本对资源的争夺并没有因周期性经济危机而中止,矿产资源的争夺仍然是各国竞争的重点,能源及矿产领域并购整合仍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并购市场的主导力量。矿业虽然遭遇冬天,但全球矿业权和矿山企业价值迅速下降为资源收购提供了重要机遇,为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提升实力创造了条件,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今年,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核委员会(FIRB)共接到中国收购澳大利亚项目申请8项,在被批准的2个项目中,一个是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收购fortescue等17.55%股权,另一个即为华东有色这一收购项目。相比华菱这一年销售收入过五百亿,资产总额近八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华东有色地勘局在前两年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国有地勘单位,还只是给别人打工的“技术队”。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内,它是怎样完成蜕变,又怎样借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东风”,一跃登上国际矿产资源收购的舞台的呢?笔者不禁产生了好奇。
  2007年1月,时任哈佛大学教授的劳伦斯·萨默斯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在依然阳光灿烂的时候修理谷仓的顶棚。”而此时中国的GDP已达到了十年来的最高峰--13%。从2006年四季度,“华东有色”的决策团队审时度势、超前谋划,敏锐把握宏观经济走势,主动调整发展战略,开始“抢修顶棚”、积极“冬泳”、大胆创新、蓄势待发--对那些计划经济下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全面实施“产业分离、主辅分离”改革,把那些早期为生存而至今仍活跃在建筑施工领域的队伍改造还原为地质勘查队伍,重塑地质主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第一次把矿业开放作为这支具有50多历史的地勘队伍的核心业务,走勘探开发一体化之路,矿权面积两年内增长近8倍;三年内吸收引进近700名本科以上学历的高端人才;提升研发能力,建起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体制的改变、机制的变革和模式的创新使该局在全国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中脱颖而出。虽然全球经济寒流不期而至,但“华东有色”却异常强大地站在冰天雪地中央,开始傲雪斗霜。经济危机正是孕育着巨大成功的时刻,“华东有色”以前瞻性的战略思维、洞察先机的预知能力、迅速果断的决策指挥,巧妙布局,“危”中求“机”,抢抓发展主动权,赢得了市场竞争的新优势。
  逆风飞扬:抄底资源,锁定“稀土”
  2009年初,该局《关于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若干意见》两份具有战略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分别以局党组1、2号文形式下发,把实施低成本扩张战略、全面启动战略性资源并购收购工作作为应对危机、调整结构的核心任务之一,开启了该局在金融危机形势下逆势而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新征程。继2008年成功收购巴西铁矿、纳米比亚矿铜金多金属矿等矿权项目后,2009年该局又把目光锁定在稀土和铀矿领域。
  稀土过去曾被誉为“工业味精”,现在则被冠为“科技金属”,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的稀土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技术正面临突破,发展功能材料技术正成为这些国家强化其经济及军事优势的重要手段。稀土能够大幅度提高用于制造坦克、飞机、导弹的钢材及铝、镁、钛合金的战术性能,同时也是电子、激光、核工业、超导等诸多高科技的润滑剂。稀土的战略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全球95%的稀土金属都由中国生产供应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开始对稀土的出口实施严格控制。英国《泰晤士报》3月9日发表了题为“中国掌握技术未来的钥匙”一文,认为中国在稀土供应方面日益崛起的实力明显要把它作为“21世纪的经济武器”的意图,对日本企业来说,这是一种无形的海啸恐慌,日本几乎100%的稀土进口都来自中国。
  “华东有色”决策团队敏感地把握到稀土之争的格局将发生重大改变,经过谨慎决策,果断出击,收购澳大利亚阿拉弗拉资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rafura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稀土资源勘探和开发的矿业公司,2003年11月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为ARU。公司在澳大利亚北部拥有项目的勘探许可证的面积2251平方公里。在此范围内,公司核心项目是世界级的Nolans稀土矿床,占地面积七百多平方公里,包括14平方公里的稀土矿采矿证。该项目稀土资源储量规模较大,至少可以开采30年。此外,还拥有Mt Porter and Kurinelli 金矿、Jervois铁-钒矿项目及对外合作的Hammer Hill等项目。
  资源收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此次金融危机对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企业造成了重大冲击,澳大利亚Arafura公司股价大跌。股东会决定转让股份以渡过此次危机。华东有色地勘局闻讯后迅速作出反应,通过各种形式对该项目进行调查研究,编制了专题分析报告。2009年2月10日-15日该局专业人员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调研,实地进行了项目考察,并与Arafura公司高层就收购该公司股权成为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事宜进行了多次深入洽谈和反复讨论。在扎实有效的前期工作基础上,华东有色地勘局于4月17日与澳方签订了股权认购意向书。6月7日,该局与Arafura公司在香港正式签署股权认购协议,以2294万澳元成功收购Arafura公司25%股权。据悉,本次收购分两阶段进行,第一次收购在签订协议后进行,收购股比15%,收购价格每股0.30澳元;第二次收购将在今年8月份左右进行,收购股比10%,收购价格每股0.40澳元。华东有色地勘局最终以每股均价0.36澳元拥有Arafura公司25%股权,成为这家拥有世界级Nolans稀土矿床的上市公司的最大股东,该局还同时获得Arafura公司所有项目的勘探权,并以51%绝对控股的条件与Arafura公司合资开发2个铁矿项目。
  与一般意义收购不同的是,此次收购更是一次双方的战略性合作。澳方看中华东有色地勘局的技术优势,同意拿出2000平方公里区域由华东有色地勘局进行勘探,共同合作开发Arafura公司所属其他矿权项目。华东有色地勘局不仅是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而且也成为了Arafura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和勘探开发的技术顾问单位。在本次收购过程中,为了有效控制风险、顺利推进收购工作,华东有色地勘局采取了多项措施,经过艰苦谈判,基本实现了收购零风险。一是选取了定向增发的收购方式,购买普通股权,可以随时抛出变现。目前,Arafura 公司的股价已经上涨到每股0.80元左右,若此时抛出,华东有色地勘局将得到100%的回报;二是双方同意共同设立2个合资公司,对潜力较大的其他矿权项目进行开发,进一步降低项目风险水平;三是强化公司治理,澳方允诺华东有色地勘局可派入两位董事(其中一名执行董事)进入公司董事会,从而真正拥有对公司决策的话语权。同时澳方承诺,如公司需增资,也必须事先征得华东有色地勘局同意,从而规避股份被稀释的风险。另外,今年4月-5月,华东有色地勘局高层亲自到澳大利亚进行项目最后的实地考察,并与Arafura 公司进行了多轮谈判。同时,还拜访了当地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进行了友好的沟通。澳大利亚政府对华东有色地勘局给予了更多的信任和支持。不到半个月,澳洲联邦矿业部长、项目所在地政府首脑就到中国进行了回访。与地方政府的友好交往与互动,为实现项目顺利收购创造了积极条件。
  此次华东有色地勘局控股收购Arafura公司,一方面可掌控大储量、高品位的稀土资源,提高对国际资源的控制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有利于推进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提升开发效益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华东有色地勘局将以此次收购为契机,不断加大海外资源开发力度,为扩大资源版图,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并购启示:让地勘单位成为“走出去”的主力军
  当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着最好时机。一方面,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和资源的瓶颈制约形成极大反差,形势日益严峻的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重要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在不断降低。一方面,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充足,加快“走出去”有利于国家将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的债权投资变成实体投资。另一方面,在现金流充足的情况下,一些大宗商品价格又遭遇周期性低位,过去想买又买不起的矿产现在都因股市和汇率的原因跌到了谷底。同时国家商务部3月16日出台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除了下放项目核准权限外,还进一步减少了项目核准的程序、简化了内容。
  为此,许多大型央企纷纷出海收购海外资源类项目。但一些大型央企由于在地质勘查、矿权项目评价等方面受到专业技术等条件的局限,只能收购地质工作程度较高、储量已探明的项目,收购成本较大。同时由于央企在参与海外资产收购时往往被看成是中国政府的代表,容易遭到否决。从近期的海外收购案例中可以看出:首钢集团收购澳大利亚吉布森山铁矿;鞍钢收购澳大利亚金达必金属公司23.26%股份;中铝收购力拓9%股份;五矿有色收购Oz Minerals全部资产;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收购Fortescue等17.55%股权。这五家除华菱被批复同意收购外,其余四家均被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作出“未通过”、“延后审查”、“否决”等不支持的决定。尤其是刚刚发生的力拓毁约中铝195亿美元注资事件,更给国内大型资源类企业的海外收购蒙上了阴影。能否转变并购思路?把这些大型央企置换为类似“华东有色”这样的地勘单位,不仅不会受到国外政府的关注和打压,反而会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而待到地勘单位完成收购后,再由政府主导央企去整合地勘单位,就能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一方面比较容易地收购了境外资源,一方面加速了地勘单位的企业化进程。当然,地勘单位“走出去”也面临体量小、实力弱和海外投资、并购经验不足等问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虽然中铝集团收购澳洲力拓失败,但这并没有动摇中国企业“走出去”寻找国际矿产资源的坚定信心。这次华东有色地勘局抓住机遇,成功收购澳大利亚Arafura公司,为在经济、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和地勘单位谋求最大发展机遇,加快“走出去”步伐提供了良好借鉴。

责任编辑:仁可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