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受宠 行业繁荣背后暗藏无奈

2010年07月14日 13:29 754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作者:


  企业“凑热闹”,市场仍未打开
  6月初,四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确定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
  7月6日,深圳市率先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国家+地方”的补助额度合计最高达到12万元。成为全球第一个电动汽车示范城市。
  相关专家分析认为,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对汽车企业来讲是一个大的利好消息。更有甚者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大幕将就此拉开。
  不过,相对专家的乐观态度,把持着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位的锂离子电池企业却跟专家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部分企业人士向记者记者表示了他们的忧虑。
  “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无论是采用哪一种电池,仍然都处在小规模试用和商业化的前期。这一点,是由当前的技术状态和社会基础设施尚不完备决定的,并不以某个政府部门的意志为转移。”肖斌对记者说,“新能源汽车可以真正大批量销售给普通消费者,仍需要至少3~5年的时间。”
  江苏新日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世博办公室主任胡刚与肖斌的观点不谋而合,胡刚告诉记者:“锂电池是一个方向,但可能还需要一个3~5年左右的发展期,包括技术和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
  新日电动车是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世博会和奥运会指定电动车供应商,拥有行业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科研检测机构。2009年6月,新日电动车以37.25亿元的品牌价值入选世界品牌实验室(WBL)“2009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超越五家汽车品牌被评估为中国电动交通工具行业品牌价值最高的企业。
  当记者问到如何看待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锂离子电池市场时,胡刚显得很平静。
  胡刚说:“目前,很多企业都参与了进来,都想在锂电池这个大蛋糕上分一杯羹,但截至目前,大家都没有真正做好,而且市场也远未成熟。”
  胡刚认为,电动车是只有短短十多年发展历史的朝阳产业,目前整个行业水平还相对较低。去年“新国标”之争甚至引发整个社会的大讨论,企业的扎堆,无疑使整个行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与此同时,肖斌认为,任何有潜力的新兴行业在处于上升期的时候都会面临行业群聚的现象。
  对于锂电池领域,之前是普遍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和数码相机等被称作为“小电池”的小容量锂电池,之后随着锂电池技术的发展,大容量的锂电池开始崭露头角,其在应用和市场上的表现都异常突出,显示了比较强劲的生命力,而小电池领域由于产业过度集聚,利润摊薄,急需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向大电池方向发展几乎成了一条必经道路。
  另外,“还有一些铅酸电池企业也转向了这一高成长领域;一些热钱则完全是被所谓的新能源汽车热所驱使,在完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砸钱进入锂电行业。”肖斌补充说。
  “这些对于星恒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影响也是有好有坏的。”肖斌指出,首先,由于大容量锂电池的市场依然比较狭小,出现更多的同行,产业链能够快速完善,反而能够把“蛋糕”做大;其次,一些企业的急功近利会把这一新兴市场带入短暂的混乱。
  然而,在很多相对较大的企业都还没摸透整个行业的时候,一部分山寨企业也来“凑热闹”。
  据了解,若是按照正规的生产流程,大多数生产厂商采取的措施是设置保护板,防止电池过热、过压、过流。再高级一点的电池,还会在保护板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过流过温的保险丝,即使保护板失灵,也会及时切断电源,保护使用者的安全。但由于保护板成本较高,对于一块“山寨”锂电池来说,生产者显然不能接受。因此,“山寨”锂电池的安全情况令人堪忧,对整个行业发展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胡刚介绍,就新日来说,先后遭到60多家不法商家傍名牌,如新日步步高、新日长寿缘、新日东本芝等在市场上屡见不鲜。
  在胡刚看来,“山寨效应”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下的畸形产物,在各个领域都广泛存在。很多不法生产商为达到在短时间内牟取暴利的目的,就去傍那些知名品牌,不但给知名品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极大地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还阻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能充分考虑到中国国情和电动车行业现状,更多地听取企业和消费者的建议和意见,尽快出台帮助节能环保、经济便捷的电动车产品发展的新国标,促进这个纯粹‘中国制造’产业走上快步发展的轨道。”胡刚说。
  “我希望政府能为企业和老百姓做更多实实在在的事情。”肖斌举例说,比如通过政策来引导,使得新能源汽车在成熟之前,通过电动自行车、储能等产业把关键零部件行业发展起来;创造公平竞争的机制,让民营企业也能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以及一些政府招投标的项目中来;放松股权投资方面的管制,让新兴产业更容易募集资金。

[1] [2]

责任编辑:hq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