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顺差重上200亿美元 进出口增速或放缓

2010年07月13日 9:4 624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7月13日消息    在仅仅维持了两个月的小额逆差及小额顺差后,中国的月度贸易顺差在6月重新站上200亿美元。
  顺差膨胀的背后,是进口增速的持续放缓,及出口增速的保持高位。
  数位受访分析人士7月12日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下降、政府对“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及落后产能的限制,已经开始陆续作用到中国进口身上;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的呈现,预计要到9月份甚至四季度。
  5、6月份的顺差势头如果延续,贸易不平衡的问题或将再度被摆上桌面,人民币汇率也可能再度承压。
  前五矿商会副会长、对外经贸大学中美经贸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说,预计下半年的进口、出口增速都将放缓,谁放缓得更厉害将决定下半年的顺差规模。

  进口减速
  海关总署周末公布的统计显示,6月,中国进口1173.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1%;出口1374亿美元,同比增长43.9%。
  进口的减速尤为明显。1-5月,中国进口的同比增速高达57.5%,从4月开始,进口已经呈现减速迹象,4、5月连续两个月的进口增速都略低于50%。
  周世俭说,近两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放缓很好地解释了进口增速放缓的原因。随着上半年存款准备金率的三次上调,各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相继实施、政府融资平台清理整顿,前期国内高速增长的投资已经逐步回落,相应大宗商品的进口需求开始受到打击。
  正在陆续启动的系列减排政策、对“两高一资”产业的限制也会对进口产生影响。比如,铁矿石和铜的进口量已经连续第三个月下降。
  沙钢集团人士透露,不少钢厂近期都安排了检修计划,该集团近两个月的铁矿砂月度进口量与前几个月相比至少减少了1/3。“遭削减的不仅仅是现货采购部分,部分协议矿的采购都已经减少。”他说,铁矿砂下半年的进口量大幅缩减将难以避免。
  中国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刘能华提醒,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出口的影响究竟会到哪一个层面,目前还难以判断,面对复杂不明朗的出口前景,境外采购商下单更趋谨慎,以致国内加工贸易商们进口放缓。

  “抢出口”再现
  6月超过40%的出口增速显示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影响还未充分呈现。5月份,中国出口接近50%的速度让市场分析人士们大跌眼镜。
  6月当月,欧盟自中国进口了272亿美元的商品,比5月份的259亿美元货值更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认为,40%的出口增速还将在7、8月份持续,预计9月份出口增速会略微放缓,要到四季度才会看到出口增速的明显放缓。
  “基数的影响还是第一位的。”他说,观测中国出口今年的变化要首先考虑基数,其次才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2009年出口的最低数值出现在5月和8月,这部分解释了为什么5月的出口增长接近50%,可以预见,8月的出口增速也将处于高位。
  中国出口在2009年的12月,结束了为期一年的连续下降,逆转为正增长。张永军说,今年四季度中国出口增速的明显放缓,除了高基数原因,也还有其他因素的合力影响。
  二季度,人民币对欧元升值大约有16%,考虑到外贸订单3-6个月的周期,汇率变动的影响估计要到四季度才能呈现。张永军提醒,7月15日开始,406种商品的出口退税将下调或取消,这一政策的影响预计也将在四季度集中显现。
  外贸学者的看法有些不同。
  周世俭说,出口的高增速不会持续太久,预计7月还会持续5、6月的高增速,但之后的出口增速会下滑。
  他认为,6、7月的出口高增长,与部分出口商希望赶在出口退税调整之前“抢关出口”以便享受退税有关系,钢材等产品的“抢出口”高潮可能要持续到7月15日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开始执行后。
  刨除这一因素外,出口的大环境也在发生变化。
  周近期曾到杭州和无锡调研,企业反馈的情况大致有三条,一是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对出口的影响已经上升到第一位,江浙、广东等地企业反映今年以来劳动力成本大约上涨了20%,已经是影响出口商成本的首要因素;二是担心预期中的人民币升值会影响出口;三是担心继406种商品的出口退税取消后,迫于减排压力,政府还会收紧包括加工贸易等外贸政策。
  从外需情况来看,周始终不认为中国出口已经完全恢复。美国的持续高失业率及政府刺激政策影响的逐步消失,再加上深陷债务泥潭的欧盟国家推行的财政紧缩计划将导致中国的这两个主要贸易伙伴的需求减少。
  他说,按照惯例,在经历过2008年、2009年的两年经济低迷后,欧美补充库存的需求至少将维持8-9个月。美国这一轮大量库存补充始于去年四季度,欧洲补库存始于今年初,这样来看,中国出口商们可能在三四季度遭遇外需的缩减。
  广东一家以欧洲市场为主的大型服装出口商负责人说,订单数量虽然比2009年有明显好转,但短单、急单为主的订单格局没有改变,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客户下单更趋谨慎,大部分报价低到出口商们根本无法接受。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