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多利空因素并存 下阶段大宗商品将宽幅震荡

2010年06月24日 9:31 774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6月24日消息  下一阶段大宗商品市场利多与利空因素并存,走势将呈宽幅震荡,而非单边向下或向上行情。对此,贸易商和投资者都要谨慎对待,掌握投资节奏和进出货物的时机。大宗商品行情之所以会宽幅震荡,主要基于多方面博弈因素,以及投机资本的借题发挥和推波助澜。

  影响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利空因素
  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极大地抑制了大宗商品消费需求。
  1.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抑制大宗商品需求。一段时期以来的世界经济失衡,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巨额赤字与负债,动辄对新兴经济体在高、新技术方面设置贸易壁垒,人为制造贸易逆差,同时包装复杂金融衍生品出售,弥补实体出口贸易不足,是爆发此轮金融危机的最深刻原因。由于这个失衡经济结构问题的解决尚需时日,由于引发世界经济失衡的基础依然存在,也就决定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充满了不确定性,其过程复杂而艰巨。
  这些不确定性,先是通过迪拜债务危机,然后是希腊等数国主权债务危机的方式表现出来。据有关资料,欧盟27国2009年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分别占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6.8%和73.6%。其中希腊财政赤字占13.6%,爱尔兰占14.3%,英国占11.5%,西班牙占11.2%。欧盟12个国家的公共债务超过了欧盟规定(稳定与增长公约)的60%比例。
  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大威胁,在于其债务违约所引发的世界银行机构间的连锁反应,以及市场信心危机。世界银行警告,如果任何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发生债务违约,或市场信心危机的状况加剧,那么全球经济增长势头可能再次经历严重停滞,出现二次探底。
  经济复苏的脆弱,二次探底的担忧,已经成为投资者头上的浓重阴影。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不敢贸然投资,金融机构对于贷款的发放更倾向于谨慎态度。 近期欧元区银行同业拆借利率(3个月期)连续创新高,表明主权债务危机在欧洲银行业引发惜贷情绪严重。
  所有这些,都使得大宗商品需求信心不足,最后演变成为压制市场行情的最大利空因素。
  2.巨额赤字和债务下的财政紧缩政策,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第二个拦路虎。现在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普遍陷入了两难困境。众所周知,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能否顺利复苏,以及复苏力度如何?主要取决于有效需求状况。由于西方国家普遍面临巨额财政赤字和债务,这就使得增加需求推进经济复苏的进程受到极大掣肘,甚至还要反其道而行之:被迫消减开支,增加税收,实施财政紧缩政策。尤其是一些接受援助的国家更加如此。
  继德国一项高达820亿欧元的紧缩计划后,法国也宣布了3年内削减450亿欧元开支,英国也向公众提出未来几年将面临紧缩预算,削减开支的警告。其他一些国家也纷纷制定了收紧开支,控制赤字和减少债务计划。为此,有观点认为,财政紧缩将成为G20峰会主题。
  一些国家实施财政紧缩,甚至是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财政紧缩计划,客观上会抑制需求,阻碍已经开始的经济复苏进程。在这种情况下,世界经济二次探底有可能出现。有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德国的上述紧缩方案会使得德国经济增长降低为零。这也是为什么近段时期以来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场悲观气氛笼罩的主要原因。前不久,世界银行的分析报告认为,如果投资者对欧洲和其他地区化解债务危机的努力失去信心,就无法排除部分国家陷入二次衰退的可能。
  3.中国对于房地产泡沫的挤压,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也会对市场信心产生冲击。欧盟是中国最大出口市场。欧元区需求萎缩,势必会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产生负面影响。这是一个很大的外部不确定性因素。
  另一方面,从国内范围来看,前段时期有关部门对于房地产价格调控,尽管对于金属等大宗商品长期利多,但近期内也引发了观望甚至恐慌气氛的蔓延,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市场信心。此外,前段时期热议的人民币升值和金融机构加息,作为很大的些不确定因素,亦会引发观望,抑制多方面的投资行为,产生大宗商品行情利空影响。
  目前看来,这种投资观望和恐慌氛围更占上风,连锁反应不断。比如全国商品房成交量的萎缩,逐步引发了钢材等金属价格的持续跌落,引发了股市行情的大幅下挫;世界范围内的主权债务危机,也导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击穿80美元/桶关口,金属、橡胶、矿石等价格也纷纷跌落等。
  由于上述国内外各项不确定性因素继续存在,困扰投资和消费行为的恐慌并未根除,下一阶段大宗商品行情,还有可能因为“新题材”的引爆,出现回落调整,甚至是大幅回落的可能。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hoping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