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污染作坊式废品回收变身环保再生金属产业

2010年06月22日 10:39 664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再生金属资讯   作者:


  过去一条生产线需要15个工人,现在三五个工人就可全部完成;过去有5%的料不可回收,现在不可回收率仅为2%;过去铜粉含铜量是92%,现在已经达到了96%。”杨舜告诉记者,“如今,龙塘、石角又重新恢复了蓝天绿水。”
  没人想到,过去拿着50元月薪的乡镇老师赖坤洪,靠着废品回收摇身变成了亿万富豪;更没人想到,昔日省市两级政府围剿多年的黑作坊,如今竟发展成年产值超过500亿元的再生金属回收集群产业。
  清远市再生金属行业商会秘书长杨舜告诉记者:“我们已经捧回了中国再生铜都的金字招牌,下一步,‘清远铜’的上市也已在有条不紊的规划当中。”
  典型:回收废品,赚得可观利润
  【那笔生意他赚了2000多元,这是他好几年工资的总和。】
  清远再生金属产业的萌芽源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南海大沥就有一批人,依靠黄埔港进口废船、废电器和废电缆,干起废品回收利用的生意。清远的石角、龙塘两镇则恰巧地处南海和黄埔港的夹缝之中,一些本地人也依样画葫芦,开始从废品中掘金。赖坤洪就是其中一个。
  当时,在龙塘镇中学任教的赖坤洪一个月的工资50元,大儿子刚刚出生,既要养小又要养老,家里穷得叮当响。他也顾不上名声好不好听了,一边教书,一边偷偷干起废品回收。他先从亲友那里借来2万元,然后靠着关系到黄埔港拿了20吨废电缆。“2万元的借款全部用来进货和买设备,拆解金属的都是亲戚朋友和乡亲,都是先干活,后谈钱,现在看来,就像是一场为了改变命运的赌博,”杨舜告诉记者,“可是赖坤洪赌中了,那笔生意他赚了2000多元,这是他好几年工资的总和。”
  由于利润可观,越来越多的人放下手中的农具,开始投身废品回收。最高峰的时候,在龙塘、石角两镇,有5000个原始的家庭式黑作坊,从业人员过10万。赖坤洪也不顾父母反对,毅然辞掉他的铁饭碗,做起全职“回收佬”。
  危机:污染严重,威胁环境水源
  【那时候稻谷不结穗,果树长不大,周围的树木都发黄。】
  那时,拆解技术非常原始,多数工作靠村民手工完成。锯子、锤子、锯片刀等就是全部的工具,碰到塑料皮很厚的电缆,村民们就干脆泼上些油,通过燃烧的方式将包在里面的铜芯分离出来,处处冒烟的黑作坊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当地村民告诉记者:“那时候稻谷不结穗,果树长不大,周围的树木都发黄,不仅村子灰蒙蒙,而且市场弥漫着刺鼻的怪味。”更严重的是,重金属污染一度威胁着佛山广州的城市供水。清远也因此屡次在省里被开会点名,甚至被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多次曝光。
  从2000年开始,省市两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对废品回收的黑作坊进行严厉打击。但是,由于违法成本低,每次打击后,黑作坊迅速死灰复燃。环保部门抽检也时常遭遇暴力抗法和人身攻击,受伤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在发展中解决好环保问题成了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一道坎。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