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补贴政策背后各方博弈 日系企业最郁闷

2010年06月02日 8:41 131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在国务院明确要求“2010年5月底前出台”的情况下,几经推迟的私人购买新能源车补贴政策昨日终于出炉。
  各方利益难以协调、配套政策没有跟上,被各界视作该政策之前一直难产的主因。
  首先,此次5个试点城市与之前业内预期的有3个城市不同,这很难说不是各车企和地方政府博弈的结果。
  其次,补贴政策的出台,意味着此前一直将重心放在氢燃料电池车上的很大一部分企业,以及仅“押宝”混合动力车的企业下注失败。像比亚迪这样孤注一掷“赌”电动车的取得了最大的胜利。而认不清方向、选择多条腿走路的企业也算没白忙。
  与比亚迪相比,最郁闷的恐怕是日系企业了。如丰田早在4年前就在中国推出了国产普锐斯混合动力车,不久前还推出了国产凯美瑞混合动力车,虽然一直是赔本赚吆喝,但是丰田一直我行我素,甚至一度被国内企业模仿。
  与外资有不少合作的、国内销售额位居前十名的本土整车企业日前也成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该联盟提出,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将以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再逐步过渡到纯电动车。这种“叫板”显然也没有成功。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是弱混车,补贴政策的影响还不算大,毕竟成本低,比如奇瑞就在部分车上装了个小零件,便称为弱混合动力车。强混合动力车如普锐斯,由于有两套动力系统,企业增加的成本很高,现行3000元的补贴显然对其降低成本、增加销售没有太大作用。
  此外,之前政府部门之间一直难以协调。主管汽车工业的工信部此前一直积极推进,但是,补贴由财政部出,从哪里出?有人提出,拿纳税人的钱补贴买新能源车的人,而买这些车的往往又是较富裕的一小部分人,是否合理?而武汉的出局,是否意味着被认为在国内电动车发展话语权中占上风的雷诺-日产,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成功?
  再者,虽是对个人购买新能源车予以补贴,但将钱补给企业。不少悲观的专家认为,补给企业容易造成“虚假的繁荣”。而且,企业容易打闷包,难以实实在在全部返还给消费者。如果企业以获得补贴为目的,而不以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为目的,则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就南辕北辙了。

责任编辑:仁可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