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冲击之中的浙江民营企业状况调查

2009年06月01日 9:15 959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3  “这不是我们面对的第一次危机,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次,更不会是最严重的一次。”王建强(化名),46岁,浙江温州人。2009年5月中旬的一天,他经营的服装加工厂又获得了一笔来自于非洲某国的服装订单。
  “实际情况比我们当初预计的要好。”王建强告诉记者,自2008年9月金融危机大规模爆发以来,“倒闭”、“破产”成为当时浙江民营商圈中最热门的词汇,“几乎每天都有人在耳朵边提及一些熟悉的工厂关门或是倒闭的消息。”但2009年开年以来,尤其是3月过后,这种消息像大地上的积雪,天气转暖,渐渐融化、消失。
  “浙江,尤其是温州,能在短短20年时间内一跃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民营经济功不可没,其生存能力不容小觑。”王建强坦言。
  “2009年的一二季度或将是这些民营企业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2008年底,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对于外贸出口型为主的民营企业来说,订单多少决定其生存空间。
  2009年5月,时间窗口。此时,浙江民营中小企业生存状况究竟如何?其外贸出口数据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玄机?这些企业融资究竟有多难?深值探究。
  本报记者历时数日,深入浙江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暗访浙江地区私密融资渠道,走访数位浙江当地商圈人士,以期还原在金融风暴下的浙江中小企业最真实的一面。

谁是真正的破产者?
  早在2008年中,金融危机逐步漫延,一个传言开始流传:浙江20%的中小企业已经倒闭,仅温台地区便已经倒闭数万家。
  而实际情况真的如此恶劣吗?
  “我们是出现亏损前,主动关门停工的。”绍兴某民营纺织企业主刘某一语道破其中的玄机,“停工”和“破产倒闭”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据刘某介绍,2008年早些时候,在朋友的劝说之下,综合考量了当时的经济运行趋势,和所在的纺织行业所即将面临的危机,刘决定暂停工厂经营。
  “当时的纺织行业,出口大量下滑,而成本却不降反升,而我们所生产的产品90%以上都是用于外贸出口,当时企业已面临亏损局面。”刘某告诉记者,自己的企业并不大,资金大部分都是自己和亲戚朋友的,所以资金压力并不大,故自己在当时选择关门,一来是损失不大,可以一边休养生息,一边静观经济局势变化。二来可以择机而变,向其他行业尤其是内需品生产转型。
  “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相比,其对市场反应更敏感,调整的灵活性更强,在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市场压力面前,国有企业不敢关闭,外资企业想关就关,而浙江很多民企则选择了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采取了停工不倒闭、以销定产、限产压库等措施,生产方式则更多地偏向于速战速决。”温州的一位地方官员告诉记者。
  虽然很多浙江中小民企选择了停产,但或许说他们只是在选择“冬眠”或是“转型”更为贴切。
  “我们工厂已不再生产打火机了。”温州一位曾是打火机贴牌生产厂主吴某告诉记者,“这也同样并不意味我们的工厂破产倒闭。”吴某现在身份是一家小型民间担保公司的董事长。
  作为温州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温州打火机行业曾一度占据了全球金属打火机市场80%的份额。自2008年上半年开始至今,温州打火机行业海外订单明显减少,市场萎缩严重,生产企业从500多家锐减至100多家。
  据温州当地打火机行业领头羊之一的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发静介绍,接不到订单是很多打火机企业面临着关停的原因,他预计明年极有可能下降至三四十家。
  那些关停的打火机企业大部并未停下其“前进”的步伐。
  据记者在温州当地暗访发现,被市场淘汰的打火机企业,大部分往往转型做起了担保公司生意,甚至不少企业直接参与到地下钱庄的运作中。
  “受金融危机影响,担保公司的生意反而更好。”吴某告诉记者,像他这样的小型担保公司,一般资金拆借规模大约在4000万元左右。“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担保借贷出去的款项回收相对比较困难,所以一些大的生意还是一般不做。”
  今年一季度以来,种种迹象表明,那些选择“冬眠”的企业也在渐渐“苏醒”。
  根据2009年4月5日,浙江省各市上报的1季度劳动用工调查分析资料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的57188家企业中,2月份未开工的仅有1037家,占1.8%。另据浙江调查总队3月初对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特邀信息员调查,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业占71.6%,比去年11月上升11.4个百分点。
  据浙江统计局一份2009年一季度浙江省外贸进出口分析报告显示,进出口规模虽然全面下滑但下行态势明显减缓。而其中更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浙江省民营企业出口143.7亿美元,同比下降11.1%,外商投资企业同比降幅达22.4%、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同比降幅达28.1%;民营企业占全省出口的比重为53.1%,比去年底提高1.4个百分点。3月份,浙江省私营企业出口45.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不减反增7.8%,而同期出口总额、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则分别下降8.8%、23%和16.9%。私营企业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进一步上升,由上年底的43.7%上升到今年一季度的46%。
  从上述调查和数据可以看出,浙江中小民企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抗风险能力大大超出外界的预期。但同时,另一组数据却似乎又让人乐观不起来。
  据浙江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的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1季度,浙江省亏损企业1.73万家,比去年同期增加0.5万家,亏损面和亏损率分别为30.0%和30.4%,比去年同期扩大7.7和12.0个百分点。
  “真正破产的中小民营企业并未达到传言中20%的惊人之数,却也不在少数。”浙江省有关部门的一位官员向记者坦言。
  据记者深入调查发现,此次危机中,真正破产或是资金链出现严重问题的公司主要有三类,与其说其破产的主因来自于金融危机,还不如说是由于其企业自身的种种经营弊端在金融危机中被一一放大而成。
  第一类破产企业,是纯依靠外贸出口加工,并且转型能力不强的企业。
  此类企业的特点是,其生产加工产品依靠纯外贸出口,且国内市场需求趋于饱和,同时其产业链较为单一,再加上企业本身的管理者思维较为保守,对企业转型的认识并不深刻。
  此次金融危机中,许多倒闭的服装、纺织、皮鞋等贴牌加工企业大多属于此类。
  第二类破产企业,是由于其管理者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实力认识不清,盲目大量囤积原材料等,并对企业盲目进行多元化、产业升级,造成企业自身资金链紧张。
  2009年4月20日,浙江金华唯一钢带公司申请破产,坊间更有传闻称其董事长吴文刚携巨款潜逃。
  唯一钢带公司破产存在许多方面的原因,一个不得不提的原因是,由于对钢铁价格判断失误,大量囤积原材料,随着原材料的价格猛跌而损失惨重。据记者了解,对于唯一不锈钢资金链断裂而破产的原因,还存有两种说法:吴文刚向其他行业过分扩张和过度投资,且该企业曾代人担保而不得不负起还款连带责任。
  第三类企业,就其生产主业来说,金融危机中,生存下来绰绰有余,不过,由于其企业主把资金大量用于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炒楼和炒股,随着2008年以来,楼市和股市的双双暴跌,而使得其血本无归,从而引发企业资金链断裂,最后破产。
  “我的很多客户都是由于炒股炒楼巨亏,不得不向我们借取大量的现金周转,由于形成的资金黑洞过于巨大,最后选择破产。”据记者暗访浙江某地下钱庄时,该地下钱庄负责人老周向记者坦言。在他看来,因为投资楼市和股市失利而破产,才是这波民营中小企业破产风的主因所在。
  “就算没有这场金融危机,这些企业要是继续保持其一贯的经营作风,资金链断裂乃至破产都是早晚的事。”上述浙江省有关部门的某官员一针见血地指出。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刘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