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收紧 汽车业面临排放限值大考

2010年05月07日 9:17 365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汽车行业的应对
  据参与标准制定的专家透露,标准将根据综合因素制定,不会盲目求高,将考虑市场接受程度的问题。“只要企业肯在研发方面下工夫,达标并不难。”金约夫表示。
  李骏认为,由于二氧化碳法规的出现,汽车企业需要平衡一个两难问题,一个是要平衡产品规划,实现企业盈利的战略,另一个是必须找到低碳技术。
  这一点对于国内自主品牌是尤为严峻的考验。“二氧化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汽车技术路线的杠杆,而且这种低碳技术在国外一些大公司,按照各个年代目标已经排产完了,比如丰田、宝马、福特等等,只是我们有些自主公司还不是很清楚。”李骏坦言。
  华晨汽车总裁祁玉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2015年如果我国实行新的法规,国内的企业几乎都不行,二氧化碳排放都不达标。
  “我们正在积极了解世界的技术、法规,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法规,知道差距,然后进行产业升级,实现技术突破。”祁玉民坦言。
  面对新法规,未雨绸缪是大部分国内车企正在做的事情。据李骏透露,一汽集团已经制定了明确的“环境友好型低碳技术路线”,包括一汽在燃料限制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甚至第五阶段要做哪种低碳技术。
  而事实上,众多跨国巨头在技术储备方面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碍于在中国车辆使用、维护以及油品供应上的很多问题,并没有把节能水平最好的产品拿到中国来销售。因此,金约夫认为,两年后第三阶段标准逐步实施能促使跨国公司向中国市场引进节能性更好的产品。
  在今年我国实施第二阶段限制标准之前,已经有跨国公司完成了一次产品技术升级。比如,大众汽车在中国投放TSI涡轮增压发动机和DSG双离合变速器的多款车型,而福特汽车的EcoBoost新动力发动机也很快引进中国市场。

[1] [2]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