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将开采稀土矿 美媒:中国稀土是印钞机

2010年04月21日 10:11 516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稀土储量位居世界前三的美国,多年来却鲜少打开采本土稀土矿的主意,主要依赖进口。在中国开始限制稀土出口后,美国一边拉着欧盟将中国告上世贸组织,一边终于将目光转向本国。据美国媒体19日报道,美国唯一的稀土矿业公司莫利矿业公司日前表示,将重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山口稀土矿。


  中国稀土储量仅占世界24%
  稀土矿非常珍贵,而且用途也非常广泛,从手机到电脑、从混合动力车到巡航导弹,几乎所有现代化设备都使用稀土元素。多年来,各国所需的稀土主要从中国进口。如今,美国唯一的稀土矿业公司莫利矿业公司希望改变这一现状,计划筹资5亿美元重启加州山口矿。那里曾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矿,已经荒废了几十年。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山口矿能重新运营,而且莫利矿业公司能够降低成本保持竞争力的话,它将成为西半球唯一一个开展稀土开采业务的公司。
  目前,中国生产的稀土氧化物占世界用量的97%。去年,中国减少稀土原料的出口配额,导致价格上升,让美国政府非常担忧,甚至和欧盟共同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希望迫使中国放开稀土出口。但事实上,美国自身并不缺稀土。原中国五矿商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20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在稀土开采方面,世界舆论有一个认识的误区,认为世界其他地区稀土储量很少。其实,除了中国,前独联体国家、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南非和越南等稀土储量也很集中。其中中国的储量为9000万吨,仅占世界总储量的24%,只不过中国的稀土开采量占了世界的85%。另据美国防务新闻报道,加州山口矿并不是美国唯一的稀土矿区,爱达荷、科罗拉多、密苏里、犹他以及怀俄明州等都有稀土储藏。


  美重建稀土产业链需15年
  美国《投资者商业日报》19日的文章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供应国,但九十年代后,中国廉价的稀土统治了世界市场。美国地质调查局稀土专家考迪尔说,自从中国以低廉的价格大量出售稀土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就停止了开采,因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承受如此低的价格。考迪尔说,开采稀土矿有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开采代价高昂而且非常难提取,再是加工处理过程更为复杂,美国甚至没有将稀土矿变成可用原料的设备。即使一家公司开始在美国本土开采稀土矿,也要7至15年才能达到全速生产状态。因此,要把美国带回到稀土产业并不容易。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最近一份报告预测,要重建切实可行的美国稀土供应链,预计需要15年。
  这份报告称,美国重建稀土供应链要依赖好几个因素,包括保证有大量的资金能修复生产设备、研发新的技术、获取目前外国公司拥有的专利等。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说:“美国有这方面的专门技术,但缺少将氧化物提炼成金属的资产和设备,提炼出的稀有金属几乎是中国所独有。中国在稀土市场上的统治地位让其拥有了市场权力,可以影响全球的稀土供应和价格。”报告还指出,加州山口矿并没有能够承受极端高温的稀土,而这样的稀土被广泛用于美国的防卫系统。
  美国许多矿业官员和学者认为,大部分投资者都没有兴趣将资金投入到稀土生产设施上,那么建立军事和商业系统来开采稀土如何?政府问责办公室认为这需要10至15年的时间才具备生产力,而且还不能很好地运作。美国磁性材料协会认为,政府应该立即采取行动解决稀土危机。该协会估计,2012年至2015年,中国国内的稀土消费会超过其国内的供应。而美国要在3至5年的时间里重新建立国内稀土供应链,面临的危机可想而知。


  美国恢复开采稀土对中美都好
  周世俭对《环球时报》表示,美国恢复对稀土矿产的开采对中国与世界都是一个好事,中国削减对稀土矿产的出口对中国与世界也是一个好事。在这个方面,中国不是在卡美国的脖子,相反是为了让中国稀土的出口有序进行,中国稀土的出口配额也是略微大于世界对稀土的实际需求的,中国没有必要不惜环境与劳工成本过度开发稀土。预计在2016年,中国将只有4种重要战略矿藏可以满足自身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从当前铁矿石谈判的现状,中国就可以预知届时对方会给中国什么样的脸色看。
  美国《投资者商业日报》也评论说,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以目前的需求水平,中国的稀土资源可供30年使用。可以说,中国拥有如此丰富的稀土资源等于握有印钞机,但这个印钞机不会永远运转。尽管中国目前仍在出口稀土原料,但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未来将只出口具有更高价值的提炼加工过的稀有金属。

责任编辑:hq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