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还未上岗就想“退休”

2010年04月20日 14:16 135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人才资讯

  2010年630万大学毕业生即将步入职场。然而在大学生群体中,我们发现已毕业的学生盼着上岗就业,而未毕业的学生却早早地患上了“职业倦怠”,厌倦了朝九晚五的工作。

  争抢实习跑道

  累积就业资本

  金晓明是沪上某高校大三学生。虽然还是学生的身份,但他却和大多数上班族一样,过着朝九晚五的职场生活。每天早上8点,金晓明都准时走出宿舍,买完早点,匆匆挤入轨交来到市中心的某公关公司上班,晚上6点后走出写字楼,拖着一脸倦容回到学校。他说,大三期间他所学的专业有4个月的时间停课参与企业实习,而其实在他大一的时候就早已进入职场,三年时间工作下来,他早已是“职场老人”了。“我为了将来找工作积累工作经验,从大一开始就利用寒暑假到各个公司实习,从最初的电脑零配件促销员、广告单派发员,到市场调查员、公关客户助理,已经积累了三年多的工作经验,且经历丰富,完全符合目前企业的选才基本条件。”

  如今,越来越多的低年级大学生像金晓明一样,都往实习“早班车”上挤,尤其是寒暑假,低龄实习生大军更是浩浩荡荡。甚至有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假期便开始了“真枪实弹”的实习。今年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李星说,他早已是“资深实习生”了,他的实习生涯可以追溯到大一上半学期,如今一张简历上丰富的实习经验,给他找工作增色不少。

  实习优势:

  提前了解多面职场

  各类稍大规模的外企、国企、民企中,每年都会有大批实习生前来体验职场。他们中间,有的大三,有的大二,有的是刚进大学的大一新生。在过早实习的学生中间,目标真正明确的学生并不多,对实习的具体岗位也没有专业对口的要求,有的学生实习动机仅仅是看到身边同学都去实习了,自己不能落后也去实习。就这样,很多大学生都是前脚迈进大学校门,后脚便马不停蹄地寻找实习岗位。

  虽然一开始的实习迫于无奈,然而经历几年职场锻炼的大学生的确能从中学习到不少经验。李星说,自己不仅熟悉了职场的潜规则,人也变得精明了很多。比如到了新的工作环境,他能很快转变角色,并能与老员工打成一片;比如熟悉了劳动法,知道什么是四金、四金缴纳的比例是多少,知道加班费的计算方法,能看出企业的哪些做法符合劳动法,哪些做法是不符合规定的;再比如职场潜规则有哪些,如何不成为办公室政治的牺牲品,如何与上司搞好关系……当然,他也看到了职场的阴暗面,比如职场中难免的任人唯亲、拉帮结派、浑水摸鱼,还有销售“飞单”假公济私等。“职场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通过三五次实习懂得了职场人际交往的规则,等毕业后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就容易多了。”

  实习烦恼:

  未毕业就已“职业倦怠”

  然而,在一些毕业生踌躇满志准备投入工作时,一些过早参与社会实习的学生面对就业却发觉自己身心俱疲,还没踏上工作岗位就想“退休”了。

  4年多的实习经历让研二学生周锦意识到,自己已经出现了“出师未捷身先倦”的心态。周锦学的是传媒专业,他说自己大学四年加上研究生三年,都在断断续续地进行实习,她去过报社、电视台、公关公司、广告公司,对自己专业对口就业的工作岗位有了深刻的体验。“我已经深刻体会到了媒体工作的辛苦,对这份工作的激情大不如前了,甚至不想毕业,不想工作了。”


  与周锦有同样感受的大学生不在少数。某网站求职论坛上谈及实习经历时,不少人都发出了职业倦怠的感慨。网友“007”说他手握某大型国企的录取通知书,然而面对别人的羡慕,他自己却丝毫没有兴奋感,因为他早在大二就进入这家企业实习了2年,对这份工作早已经做得厌倦了。网友“金丝鸟”说,她在某公司实习了一年多,每天和正式员工一样忙碌。“我感觉自己已经是‘职场老人’了,还落下了颈椎病、腰椎病等职业病,平时经常焦虑、烦躁、精神不振。”

  不难看出,即将步入职场的准新人还未迈出校门,却被过长或过早的实习经历所困扰,提前感染“职业倦怠”症候。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曾公布一组数据,近50%的工作倦怠者就业未满4年。看来,低龄实习的学生已提前步入了职业倦怠期。

  专家建议,对于已进入“职业倦怠期”的准职场新人,应努力培养工作兴趣,注意心理保健,放松心情,轻松工作,愉快生活。如果实在无法继续目前的工作,应在审视自我能力与兴趣的基础上,考虑换份工作或者换个行业,以此保持职业新鲜感。

责任编辑:mqk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