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中国时刻” 从海外购买炼焦煤和动力煤

2010年04月20日 8:55 513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作者:


  “中国转向煤炭进口的趋势将会持续”
  全球最大矿商必和必拓(BHP Billiton)的首席执行官高瑞思(Marius Kloppers)表示,他记得近十年前,必和必拓派了一些高管前往中国煤矿考察,研判中国煤炭需求何时可能超出本土供应。他表示:“我们一直在等待这个时刻来临。虽然我们不确定2010年会不会重演2009年的情形,但我们预计,中国转向煤炭进口的趋势将会持续。”
  中国转变为煤炭净进口国将对整个行业,以及各种碳减排措施产生广泛影响。
  在本十年中期前后,煤炭海运市场年交易量预计将达到10亿吨,而上世纪70年代初,该市场年交易量不到5000万吨。这对全球最大的煤炭出口商斯特拉塔(Xstrata)、印尼的PT Bumi Resources、英美资源集团(Anglo American)和力拓(Rio Tinto)等矿商来说是好兆头。一场争夺煤矿以满足中国需求的角逐已经开始。香港大宗商品交易商来宝集团(Noble Group)和美国矿商皮博迪能源(Peabody Energy)正为控制澳大利亚矿商Macarthur Coal而角力。全球贸易商也有望得益。在获利于中国需求方面,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商和最大的煤炭交易商嘉能可(Glencore)独具优势。
  煤炭价格已经受到显著影响,尽管全球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种影响。澳洲动力煤价格(业内基准价格之一)今年已飙升至每吨100美元以上。矿商们已与日本公用事业企业签订2010-11年度合约,将以每吨98美元向它们供应动力煤,比上年提价40%。在炼焦煤方面,矿商们和钢铁生产商已敲定4-6月季度的价格为每吨200美元,这是自实行季度合约以来第二高的价格。
  运煤船往往要等待数周才能装货
  然而,在前景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全球各大煤炭港口却因投资不足而面临铁路和船舶瓶颈。南非Richards Bay以及澳大利亚的Dalrymple Bay、Hay Point、Gladstone和Newcastle等煤炭码头都存在瓶颈,往往迫使船舶等待数周才能装货。即使煤矿扩大产能,出口设施也将阻碍他们扩大在海外销量。
  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的Yingxi Yu表示,近几个月来,澳大利亚的煤炭出口码头接连出事,“突显这个捉襟见肘的体系在多年投资不足、而需求强劲形势下的脆弱”。
  就中国自身来说,温家宝总理表示,需要的话,今年中国将继续进口煤炭。中国媒体援引温家宝的话说:“缓解煤炭供需紧张状况……对于调节经济运行至关重要。”为了保存国内煤炭储量,中国似乎有意加大对进口的依赖。中国煤炭储量仍为全球第三大,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
  去年中国净进口煤炭1.04亿吨,与大约33亿吨的中国煤炭产量相比不算多。中国是全球最大煤炭生产国。中国转变为煤炭净进口国,与当局取缔非法和不安全煤矿有一定关系。当局此举已导致数百家小煤矿关闭。此外,由政府支持的、在产煤大省山西开展的行业整合行动,也限制了产量。
  另一个产煤大省河南也在开展行业整合行动。山东和内蒙古预计也将效仿,以求提高效率。美国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表示,中国最大三家煤炭企业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不到15%,并指出:“中国有数万家地方小煤矿,这些煤矿管理效率低下、投资不足、设备过时,安全纪录不佳,导致煤炭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中国也希望通过整合,提高安全和环境绩效,并逐步提高产量。但国际上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在煤炭方面不太可能恢复自给自足的状态。花旗集团(Citigroup)的乔春?布林克斯马(Jogchum Brinksma)表示,为了获得煤炭,中国现在“向外走得越来越远”。“他们先是从澳大利亚和印尼购买,最近开始从哥伦比亚这么远的地方进口了。”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