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和德国的镍经济状况报告——了解镍的不同角色

2010年04月02日 11:2 504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镍资讯

    对于工程师、建筑师、化学家或管理者来说,镍不仅仅是他们所了解的那样简单。所有直接或间接靠镍谋生的人都应该对镍以如此之多的方式为社会生产力和可持续性所做的贡献有更多的了解。

    由于一般公众很少能见到镍,也没有多少人了解镍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作用,为此,国际镍协会受命进行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更好地了解镍的去向和所产生的变化就生活质量、就业和创造财富而言。镍协会一个新的出版物:社会生活中的镍:持久的价值,创新的解决方案重点介绍了镍对生活质量的贡献。该文章从经济的观点分析了两个国家的情况:之所以选择澳大利亚和德国是由于镍在这两个国家的经济中起的作用有对比性。

德国和澳大利亚

    德国没有镍矿,自然资源匮乏。因此它的经济以重工业和高附加值的技术出口为基础。澳大利亚的经济中也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但也大量依赖自然资源如镍的生产和出口。澳大利亚的镍储量与铁矿石和煤炭相比可能显得不太重要,但该国仍是世界上第三或第四大(根据年份不同)的镍生产国。它仍有巨大的储量。

两国经济具有互补性,澳大利亚镍产量占全球的12%,而德国镍消费量占全球的9%

全球排名

澳大利亚

德国

初级镍产量

3 (12%)

镍用量

24 (0.12%)

4 (9%)

储量

19%

 

就业

毫不奇怪,镍对于两个国家社会经济的贡献有所不同。令人惊讶的是各种形式的镍对于德国(这个无镍资源无镍矿的国家)经济的重要程度。

                                      就业人员总数 直接+(间接)*

工业划分

澳大利亚

德国

采矿/冶炼/精炼/回收

29929

2000 + (1000)

进一步加工/制造

15460

118000 + (46000)

直接合计

45389

120000

直接和间接合计

45389

167000

    澳大利亚被称为矿业国家,镍工业就业人数3万并不令人惊奇。但甚至在镍采矿业相对薄弱的德国,镍也对人们的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如果由于供应或法规禁止的原因而无法得到镍,首先这不能被看作是重要的发展。当直接依赖镍的就业,即与产品和工艺有关的工作,由于无镍而无法继续下去时,这种态度将发生改变。

年收入

涡轮增压机,航空,工业和海洋涡轮机,用于食品生产,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化学精炼的加工设备——都必须使用镍才能运行良好或正常运行。

德国也因含镍材料(合金钢,不锈钢,铸件,镍合金)的生产而著名,这些材料用于精心设计,高附加值的产品。与含镍材料生产和使用相关的收入超过110亿欧元。

产生的年收入

澳大利亚2006

德国2007

采矿/冶炼/精炼/再生

93亿澳元

工资: 18.5亿澳元

15亿欧元 (主要是再生)

进一步加工/ 制造 manufacturing

39亿澳元

工资:6600万澳元

97亿欧元

总计l

131亿澳元

工资: 25亿澳元

112亿欧元

(20071: 1欧元= 1.60澳大利亚元)

生活质量

    但是数字告诉我们仅仅只是一部分。而人们对金属生产,即从采矿到冶炼的感受并不总是完全良好的,研究提出,与其他主要行业相比,在这个领域工作的薪酬较高,工人受教育程度较好。所有的研究中都注意到这样的趋势,包括德国,但来自澳大利亚的数据最好。2006年,澳大利亚镍业的平均工资为80000澳元,而全国平均水平为42000澳元。采矿和金属9

加工行业约30%的劳动力为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比制造业(20%),批发贸易(20%),运输和仓储(21%)和建筑业(11%)要好。

复杂性

    澳大利亚和德国的经济在镍的生产和使用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其他国家也有所不同。然而,唯一不变的是,镍是必需的,且与高技能的雇员、高价值的产品和工艺有关。正如经常看到的,社会要拥有更加可持续的未来,这些产品和工艺便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也要考虑相应的结果。它意味着必须要考虑接触镍的后果特别是职业性接触,目前正在提供科学数据,可明确界定所存在的风险。

    工人和环境保护的标准在发展,所有这些量度汇到一起——科学、社会和经济——现在我们对镍和含镍材料所做的贡献有了更清晰的概念。

    镍侧重于价值链的终端,它仅仅是一个长系列工业过程的末端,从矿石中提取镍并将其带入各种形式的产品(金属、粉末、化学品),使其特性充分发挥而用于千万种不同的方面。综合评估镍对社会的价值时将考虑就业、税收基础、投资和发展,以及与其生命周期相关的影响。

(《镍杂志》200912月)

责任编辑:kitt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