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废品折射大经济 中国经济复苏的温暖细节

2010年02月01日 13:30 577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再生金属资讯

       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
  2009年的经济数据画出了一张标准的V型图。中国经济迅速扭转了经济增速的下滑,率先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总体回升。
  事实上,在公布最终数字之前,经验丰富的人已经开始见微知著的观察。中国经济的复苏迹象,透过千千万万的细节体现了出来。在对这些细节的观察中,人们渐渐看到了温暖。
  物流:由停滞到流动
  港口和物流是中国经济最灵敏的器官,它比其他行业更能感受到中国经济的“发热”和“风寒”。
  2009年1月,全国规模以上港口(以下简称港口)货物吞吐量创几个月新低,同比下降5.7%。相比于内陆港口,沿海港口受到冲击更大,南方一些外贸依存度较高的港口货物吞吐量甚至出现了20%以上降幅。
  港口清淡,依附港口的物流公司自然无货可运。连云港一家物流公司的陆经理还记得,当时连云港800多辆机卡车,三分之一闲着,都“吃不饱”。
  在经济危机的凛冽寒风中,中国的步履变慢了,港口和物流被“冻”住了。
  “解冻”势在必行。2009年第一天,国务院启动了3G牌照发放工作、增值税转型改革、成品油价格改革和税费改革。酝酿多年的几项大动作终于实现。以此为先声,2009年的中国在非常时期,展开非常之举。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于2009年1月14日开题审议,上下午分别审议汽车和钢铁产业振兴规划。此后,船舶、纺织、轻工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物流、石化八大行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及其细则相继问世。
  国务院一边强调保持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稳定性,一边出台增加农民补贴、提高城乡低保水平、鼓励家电下乡等提高收入水平、促进居民消费等一系列政策,力图在外需下滑拖累出口的背景下,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增强投资、消费这两驾马车的动力。
  交通运输业投资效果明显。据测算,公路、水路、民航固定资产完成投资1.13万亿元,拉动GDP增长约0.5%,消耗钢材超过1300万吨、沥青约2000万吨,创造就业岗位约1200万个。
  刺激政策密集出台,最困难的几个月里,几乎每周都能见到新政策。2009年的最后一个大动作,是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至此,2009年国务院共批复了7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获批数量是前4年的总和。
  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数字显示,2009年12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430.2亿元,同比增长32.7%。当月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04亿吨,同比上升24.8%。据交通运输部最新消息,2009年公路货运量210亿吨,客运量278亿人,均实现同比增长。
  国家的经济复苏可以通过最微小的细节察觉到。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就曾发现,年中高速路上卡车多了。姚景源说:“卡车增加意味着物流量增加,物流量增加应该是我们经济和工业开始回暖的迹象。”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