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扮下岗女工 求职被拒遭招聘者嘲笑

2010年01月18日 16:12 278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人才资讯

     编者按
    眼下,济南“两会”正在召开。就业难、房价飙升、物价上涨等成为会场内外共同关心的话题。对此,本报特别邀请部分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就这些热点问题进行实地体验。

   人物出镜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下岗女工、“4050”人员就业难的现象,同样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上周六,在舜耕国际会展中心的一场招聘会中,济南市政协委员、山东英才学院董事长、教授杨文体验了一次找工作的过程。

  当天早晨8:45,杨文准时来到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信息厅门口,手里还拿着3份她事先准备好的简历。

  简历中,注明杨文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英国诺丁汉大学留学经历、有多年教学经验、熟悉学校文化工作。“这些都是真实的经历,看看这些敲门砖能不能帮我找到工作。”杨文说,为了能更真实地体验找工作的过程,简历中并未提及她现在的身份。

  场景一

  留学经历反成“拦路虎”

  “对不起,我们不要海归”

  招聘会9点正式开始。大厅里有些招聘单位还没有赶到现场,不过前来求职者早就挤满了各个招聘摊位。

  拿着简历,杨文在现场转了一圈后,在一家信息咨询公司的招聘摊位前停下来。这家单位需要招聘一名业务主管,要求应聘者在26-45岁之间,本科以上学历,并特别强调,应聘者要有良好的人际网络。“我从事过教育工作,也在英国留学过,想应聘这个职位。”杨文一边说着,一边把简历递到桌子上。

  负责招聘的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士。她拿起简历看了一下,又重新放回到桌子上。“对不起,公司暂时没有请海归人员的计划。”她很干脆地回绝了杨文的应聘要求。

  “我在教育行业工作过,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杨文并不死心。可这位招聘人员还是很有礼貌地拒绝了,“同等条件下,这个职位优先考虑大学生,恐怕对你不合适,很抱歉”。

  谈感受:在面对高素质人才时,用人单位也要有足够的信心,制定完善的用人体制,这也解决了人才流失的问题。对企业和求职者来说,这才是双赢的局面。

  场景二

  以下岗工人身份应聘遭拒

  对方还有些不耐烦

  碰壁后,杨文把简历塞到手提袋里,决定先不表明自己的经历。“以一名下岗工人的身份应聘,成功率应该高一点吧?”杨文笑着说。

  随后,杨文来到一家科技公司的摊位前。这次她应聘的是企业的客服专员。该职位不限定求职者年龄,每天工作时间从早8点到下午5点,月薪800元左右。“你今年多大了?为什么会应聘这个岗位?”招聘人员一脸疑惑。“我觉得这个工作没什么压力,自己能够做得来。”杨文回答。“不好意思,这个职位薪酬很低,我们觉得对你不合适。”招聘人员说。

  一家物流公司要招聘包裹清点和装卸工,员工实行绩效工资。招聘人员是位二十多岁的男士,可他同样拒绝了杨文的应聘要求,理由是:对下岗女工来说,这份工作太辛苦。“我很需要这份工作,肯定能干得来。”杨文说。“这份工作不是你想得那么简单,你最好还是找找别的吧。”这位招聘人员抬头看了看杨文,不停地来回晃着椅子,转头和身边的同事聊起天。

  谈感受:在国外留学时,在一些简单的技能岗位,经常能看到年龄偏大的工作人员。他们不仅保持着较高的工作效率,也能带动其他人的工作热情。这两家单位对求职者还是持有偏见,尤其对于下岗女工来说,她们依旧掌握娴熟的技能,如果企业能摒弃偏见,对下岗女工群体给予重视,对企业来说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场景三

  终于有家公司对她感兴趣

  但还不愿细说待遇

  10点左右,招聘会现场已经是热闹非凡。转了一个多小时,杨文才投出一份简历。

  这是家教育培训公司,杨文应聘的是总经理助理这一职位。该公司张女士说,他们对杨文丰富的从业经历非常感兴趣,安排她当天下午到公司进行复试。“我想了解一下,这份工作的工资待遇怎样?”杨文说。“这要等您通过下一轮面试时才知道。”张女士回答。“通常情况下是多少呢?各项福利、保险我都能享受到吗?”杨文有点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只要成为公司正式员工就能享受正规的保险待遇,具体情况您可以在面试通过后,与公司沟通。”张女士还是很有礼貌地回避了这个问题。

  谈感受:薪酬是求职过程中最敏感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其实刚才对方的回答也让我心里不舒服,用人单位在薪酬问题上总是遮遮掩掩,这似乎成了一个通病。不过,为不能改变的事情而惋惜,这对于求职者来说也不是正确的心态。求职中,应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把眼光放长远一些。

责任编辑:mqk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