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 18个月来首次上调

2010年01月13日 8:32 446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政策法规

    
  -自2010年1月18日起,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
  -专家解读,首周高信贷投放可能是促使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直接诱因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后,有人士表示,股市可能出现下跌,也有人士认为会低开高走

新闻图片2010013836411263343001578_2011.jpg

名词解释
  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这一部分是一个风险准备金,是不能够用于发放贷款的。这个比例越高,执行的紧缩政策力度越大。


昨日央行突然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本报讯(记者陈冬青)中国人民银行昨日宣布,决定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一年半以来,央行首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之前多数业内人士预期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最早也会在春节之后,不过业内人士认为,这次“超前”的货币政策收紧措施也使得近期会出台加息政策可能性减小了。

  -最新消息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

  中国人民银行昨日晚间宣布,决定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增强支农资金实力,支持春耕备耕,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事实上,自去年下半以来,随着各国经济的复苏,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在全球范围内成为热点话题,而进入2010年,经济率先复苏的中国已经对不断增多的流动性提高了警觉。
  中国央行在周二的公开市场操作中发行了人民币200亿元1年期票据,参考收益率为1.8434%,打破了该利率自去年8月11日以来一直维持在1.7605%水平的局面。
  央行在上周四的公开市场操作中将3个月期央票的参考收益率上调至1.3684%,为该利率自去年8月13日以来首次出现上升。
  对此,“这些举措之前就已表明,央行收紧货币政策的态度已经明朗。”海通证券分析师刘文辉说。

  -专家解读
  首周高信贷投放或是推手

  尽管业界已经意识到央行有可能收紧货币政策,不过此前众多人士认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最早也会在春节以后。
  “央行的这次动作让人感觉很意外。”刘文辉认为,今年第一周,信贷放量暴增可能是央行出手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一个直接诱因。据悉,2010年1月第1周,银行贷款增长达6000亿元。这种趋势使监管部门感到了警觉。
  “新年第一周放贷6000亿元,也是让大家很吃惊的,这样来看,就不难理解央行为什么超出市场预期提前出手了。”刘文辉说。
  近期加息可能性很小
  在突然出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央行是否还会有更进一步的动作?央行会不会采取更为敏感的加息政策呢?
  “在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之前,三月期和一年期央票利率出现上升,也是央行微调的一种信号,至于央行近期会不会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要看货币政策执行的效果。”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认为。
  他说,今后会不会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还要视情况而定,不过,近期央行不会采取加息的手段调控货币供应。刘文辉也认为,只要美国利率不大幅上调,中国加息的可能也很小。
  中国银行分析师石磊则认为,在6月底前存款准备金率还可能再上调2~3次。

  -新政影响
  股市:今日或低开高走

  央行突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会对市场产生何种影响呢?昨日晚间,新政策一出,全球金融市场闻讯变动,截至昨晚发稿,商品货币澳元扩大跌幅,兑美元下挫逾1%至日低0.9221美元;美国股指期货进一步下跌,跌幅为0.7-0.8%。
  因此,有人士认为,今日沪深股市可能会出现下跌行情。不过也有人士不这么认为。
  “利好出尽为利空,近期大家最为担心的政策终于出来了,市场很有可能将这一看似利空的政策看多。而且这次也只是小幅上调,对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不会产生较大影响 。”刘文辉认为,受到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今日A股大盘极有可能低开,但随着对加息政策的打消,市场之后极可能反弹,也有可能以红盘报收。
  此外,业内人士还表示,随着央行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后续从紧货币政策的不断推进,这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的信托贷款需求,银行信托类理财产品的收益有望被进一步推高。投资者可适当关注此类理财产品的投资机会。

责任编辑:lz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