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产能掺水 低端产能仍将受控

2009年12月24日 8:41 707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记者从一位知情人士处独家获悉,在工信部日前针对多晶硅产能的第二轮摸底调研结束后,调研报告有望月底前发布。此次调研的结果显示,国内不少省份此前上报的多晶硅产能确有夸大,导致前次结论中对多晶硅过剩现状的描述存在一定水分。但政府要抑制多晶硅低端产能过剩的决心不会动摇,故之前发布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38号文”)中针对多晶硅产业的调控决定不会轻易被推翻。
  上述人士同时指出,两年前国内规划和报批的产能虽然数字很大,但实际投入建设的往往不到三分之一,金融危机又使开工项目大半推迟或干脆夭折,故而今年国内太阳能企业仍然有近一半原料需要进口。从这个角度看,调控的目的还是希望调整结构,淘汰落后,鼓励多晶硅企业做大做强。
  部分省狠刮多晶硅产能虚夸风
  “和第一次调研相比,工信部第二次调研出动的人力更多,调研的范围也更大。”上述人士告诉记者,工信部此次共安排了三组光伏调研组,按地区划分为华东组、西部组和西北组,分别到当地所有已开建的、已建成的项目现场,且无论大大小小的项目都去看。而第一次调研则是重点走访和各省上报相结合,且披露数字时也只是发布一个规划、在建、缓建、停建、投产、停产加起来的笼统数字,没有具体细化。
  他表示,尽管工信部第一次调研后的确是按照调查情况通报结果,并没有刻意夸大,但后来仍被指责有夸张,并在业内外引发激烈的争议,其原因就在于各省上报的数字本身就有水分。故此,工信部第二次调研就吸取了这一经验,把规划、在建、投产的产能加以区分,以使得相关情况掌握得更精确,接下来在通报时也能更有说服力。
  “而从第二次调研的情况看,此前各省上报的数字的确有夸大。”上述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工信部官员在调研中发现,各省多晶硅产能多有虚夸。其中,在规划产能方面,各省都担心报少了以后布点时吃亏,纷纷在上报数字时刻意夸大。而对一些本来调研时还没批的项目,一些省听说要限制产能了,就虚报说已获批,这样在38号文下发前可以突击审批。
  此外,对一些已批准但没有开工的项目,一些省怕38号文下发后会被收回批文。“尤其是一些产能低于3000吨的项目所在省更是害怕'煮熟的鸭子飞了’,所以都声称已经开工并投入大部分资金,其实现场什么都没有,甚至设备也没订。”
  至于一些已经建成项目的状况,部分省份就虚夸成就,向工信部表白这些项目建成后运行如何顺利,生产如何稳定,产能如何提升,信誓旦旦还有扩张发展的能力。“有的虽然已生产出产品,但数月来只开一两台炉子,对上就说一条几千吨的线投产;有的只投产了一条线,就把后续做了少量建设工作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投产的另一条线也计算成已建成的产能。”上述人士透露说。
  “这些都是地方政府以往应对调控的'经验’,当然有的也是企业目的——毕竟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不行。但这样一来,产能过剩的结论就难免掺了很多水分。”上述人士说。
  今年国内多晶硅仍存缺口
  此前,科技部在一份内部报告中就指出,媒体和官方采信的都是规划产能,与实际产能相去甚远,说多晶硅“产能过剩”的判断有失公允。
  “两年前国内规划和报批的产能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到实际投入建设的往往不到三分之一,而这部分项目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又大半推迟或干脆夭折。至于很多已投产的项目则迟迟不能发挥产能,结果导致今年国内太阳能企业仍有近一半原料需要进口。”上述人士说。
  在他看来,用“产能过剩”这个词概括多晶硅并不准确,但此前工信部起草的文件中表述不够清晰,这是产能过剩论所以引发如此激烈争议的一大诱因。“事实上,国内真正过剩的是多晶硅低端产能,确切地说应是'有效产能投资不足’,是过度投资在无效产能上造成的资源浪费”。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