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约束初显全球钨市场中国因素凸现(文风)

2007年03月14日 0:0 423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独霸天下的中国钨业,本应有惟我独尊的王者风范,然而多年来却在国际买家面前俯首称臣,价格全由人家说了算。近三年来,通过多方努力全球钨市不仅有了中国声音,而且影响到国际钨价行情,“中国因素”对钨市的影响越来越大。

  中国钨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孔昭庆认为,近两年我国钨市行业的走势主要有三大特征:一是钨精矿10万元/吨以上的价格已被上下游企业和市场接受和认可;二是市场定价的话语权已由下游企业转向上游,国外正在逐步向国内过渡;三是供求双方浮躁的情绪慢慢得到消除,市场趋向成熟,在价格上也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有了这样的基础,在需求稳定增长、供应具有一定约束性的环境里,钨价的稳定是肯定的。孔昭庆指出,稳定的需求、约束性的供应、成熟的心理,以及上下游的和谐成了支撑市场和价格的四大因素。

  近两年来,钨市之所以在高位运行,有些专家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的作用,也有其自身加强调整、价格合理回归的因素,同时还有国内外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中国因素”对钨市场产生的重大影响已不可忽视。今年,中国钨业将走过100年的历程,百年中国钨业在国际上不仅要有影响力,而且更应该有充分的定价话语权。

  消费增长加快产量约束初见成效

  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率一直在10%平台上,2006年我国GDP同比增长10.7%,对外贸易同比增长23.8%。国民经济的发展,拉动了建材、汽车、钢铁、机械加工、电子、工程机械等主导产业的快速增长,促使钨消费进一步增加。2005年,我国钨消费量已达到2.23万吨,是2000年钨消费量的1.78倍。2006年,我国钨消费量预计在2.35万吨左右,已占世界钨消费量的三分之一,成为世界第一钨消费大国。受国内外市场对钨需求的不断增长的影响,从2003年初开始,国内钨精矿供应就出现了紧缺。2005年,我国钨精矿产量虽然达到前所未有的9.1万吨,但还不能满足钨冶炼加工企业的生产需求,进口的钨矿砂及其精矿达到6086.7吨。2006年,我国钨矿的进口量进一步加大,全年达到12274吨,比上年增长101.6%。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坚持总量控制政策,力求从源头上控制开采总量。从执行情况上看,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上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2005年,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加强钨、锡、锑行业管理的通知和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全面遏制无证勘察和开采、乱采滥挖、浪费破坏矿产资源等违法行为的力度。特别是钨原料主要生产地的江西、湖南,将钨矿业秩序作为清理整顿的重点进行了专项整治。

  江西在一年多时间里关闭了29家与国有钨矿重叠、采选工艺落后、浪费资源、破坏矿山地质环境的钨矿,关闭了60余家无合法矿石来源的钨加工企业。江西赣州市政府组织人员逐矿进行检查,严格控制开采总量、规范开采秩序,打击以铅、锌、铜等名义来开采钨矿和以探代采等行为。湖南省对30多个重点矿区进行了集中整治,取缔非法矿山,停产整顿有违法行业的矿山。2006年,全国钨精矿的产量比2005年只增加了8.8%,江西钨精矿的产量同比减少了10.29%。

  政策持续出台产业链整合力度加强

  国家实行的一系列钨产业政策,促使了中国钨业进一步向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国家从资源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角度出发,对钨产业政策进行了调整,反映在钨市场上是积极的。

  以出口配额政策和税收政策为例说明,在出口配额政策方面,中国钨的出口配额是逐年减少的。2003年出口配额1.81万吨,2004年和2005年出口配额为1.63万吨,2006年出口配额减少为1.58万吨,2007年又减少为1.54万吨。

    在税收政策方面,2005年5月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将钨及其制品的出口退税从13%下调至8%,2006年1月1日从8%再次下调至5%;2006年9月15日起中国钨品的出口退税全部调整为零,2006年11月22日起禁止钨精矿加工贸易;2007年1月1日起,把初级钨产品的暂定关税提高5%~15%。即三氧化钨、仲钨酸铵、碳化钨、钨粉和未锻轧钨出口暂定关税调为5%;主要含钨的矿灰及残渣、硅钨铁和钨铁的出口关税为10%;钨废碎料出口关税调整为15%。

  国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密集地出台多项钨业政策,就是向市场发出保护钨资源、加快钨产业升级、实现钨业的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的强烈信号,“中国因素”更加凸现。

  中国的钨业按产业链特点大致可分为矿山企业、冶炼企业、加工企业等几个利益集团,在市场价格稳定时各产业链上企业友好合作。2004年以来的价格风暴,使后续产业对原料产业有一个重新的定位与认识,市场的话语权也转移到矿山企业。为此,有实力的企业集团、重点企业加大了对矿山的渗透。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了国家已探明的最大的钨矿床之一行洛坑钨矿采矿权,钨金属储量达29.5万吨,总投资2.67亿元。此外,湖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中国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稀有稀土金属钨业集团等企业,纷纷加大投资与并购力度,延伸自己的产业链。

  中国钨业的大整合、大重组,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钨产业整合的结果,增强了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也增强了企业在行业中的发言权。从这个意义上讲,产业链整合的“中国因素”也是中国钨产业争取话语权的一个重要方面。

  下游企业价值取向趋同

  长期以来,钨产业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钨原料价格高时,冶炼企业向矿山企业要原料;钨原料价格低时,矿山企业希望冶炼企业多要一些原料,但价格基本上是冶炼企业说了算,这种“两面性”的关系一直维持到2004年。

  2004年以后,随着钨市场的剧烈变化,上下游企业都在谋求稳定和谐的供求关系,对钨精矿的价格与价值也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钨精矿价格上涨后,国有矿山和民营矿山的成本都有较大程度的增加。如国有大矿山为延长矿山开采年限,加大了探矿投入;对矿山重大生产设备进行更换或大修;加大安全投入;对尾砂坝进行修缮或重建;加大环保投入。这些开支中有的是企业主动投入的,有的则是国家强制性的。矿山整顿增加了矿山运营成本,因此钨精矿10万元/吨的价位已被上下游企业和市场接受和认可,这是上下游企业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

  江西理工大学万林生教授认为,中国作为产钨大国是有能力调控国际钨价的。他说,从客观上讲,钨资源枯竭和世界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供需缺口,以及钨价长期偏离它的稀缺性价值,这些都要求钨要有一个合理的价位。而且,钨的原料企业、冶炼加工企业等不同企业的价值取向,正在逐步趋向于一致。只要钨行业齐心协力,严格执行国家对钨矿开采、钨品生产和出口实施的总量控制的政策。不追求短期利益,就一定能够建立良好的钨品价格形成机制。

  在行业自律方面,钨行业的自律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是比较见成效的还是在最近几年。

  2002年,中国钨业协会出台了《中国钨矿企业行业自律公约》,对严格控制钨精矿生产总量,建立合理、科学的价格定位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部署。并决定从源头做起实施钨矿企业行业自律,通过钨矿企业行业自律来带动和实施全行业的自律。应该说,在当时钨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实施自律对全行业走出困境,统一各方面的认识起了积极的作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办发38号文件,提出要加强钨锡锑行业管理,加强行业准入和产品出口管理,制定行规行约,防止低价竞销和恶性竞争,提高行业自律水平。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