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价成为有色金属上涨明星

2007年07月27日 0:0 550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继5月份镍价开始下跌之后,铅价成为6月份以来金属品种中的明星。特别是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三个月铅期货价格在6月25日直接冲上每吨2715美元,铅价第一次走出高于铝价的位置,7月17日创出3230美元的纪录新高。分析人士预计,三季度铅价将继续上涨,后市看好3500美元,甚至4000美元,成为2007年下半年有色金属行情上涨的明星。
铅价飙升92%首次超过铝价
  进入6月份,LME铅在供应担忧的背景下,受到投机买盘的大肆拉升,被连续拉出五个纪录高位,最高升至2395美元。但此后由于盘面多头上攻心有余力不足,缺乏后续力量,多头获利盘和投机抛盘乘机打压,铅价冲高回落,一度跌进2300美元下方。但在6月下旬,LME铅库存持续下降至4.5万余吨,铅价牛气冲天,又一次连续五日刷新历史纪录,再次拉出令人意外的纪录高位。7月17日LME三个月铅期货价格盘中触及3230美元的新高,收盘时3210美元,高出铝价417美元。
  今年以来,铅价已经上涨92%,继铜和镍之后,成为最新一个触及历史高位的贱金属。如果说2006年是铜、锌成为有色金属牛市中的大明星,那么2007年镍和铅成为又一明星。
中国供应减少成为上涨主因
  目前,铅的供需状况对于价格走势似乎极为有利。自从中国从6月1日起对未锻轧精炼铅征收10%的出口关税之后,市场对铅供应的担忧已有所抬头,此政策公布后LME铅价就开始持续走高。中国是全球铅第一大生产国,2000年以来精铅净出口量都在40万吨左右。
  从2002年到2006年,中国分别净出口了36万吨、41万吨、40万吨、42万吨、50万吨精铅,占世界精铅消费的6%到8%,占西方供应量的10%左右,有力地弥补了国际市场供应不足。由于中国出口关税的增加,如果国际市场价格高出国内市场不大,出口将无利可图,国内出口量有望进一步下降。一旦中国出现供应短缺,国际市场上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这么大的替代资源。此外,库存下降也是本轮铅价上涨的推手。LME铅库存自5月以来减少11%以上,目前的库存水平约够全球两天的消费量。
国内铅产量增速放缓需求增加
  铅主要应用于蓄电池、氧化铅、铅合金及铅材等生产中,其中汽车蓄电池是铅消费的最大领域。2003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铅生产国。2006年,全球精炼铅产量为804.9万吨,其中中国铅产量占到全球产量约34%,达到273.5万吨。
  加工费是铅冶炼企业使用进口铅矿利润的主要来源。从今年始,国外矿山大幅打压中国企业的加工费,铅加工费从150美元/吨降到目前的80美元/吨,甚至出现50美元/吨、30美元/吨的低加工费。国际贸易谈判中,加工费是以LME三个月铅期货价格为定价基准,而由于从6月1日起中国对精铅出口增加10%的出口关税,这意味着中国精铅很难出口,只能在国内销售。而国内价格大大低于国际价格,因此国内铅冶炼厂使用进口矿基本上都处于亏损状态。
  去年全国铅冶炼企业的开工率是85%,今年只有74%左右。由于亏损,企业普遍减产,进一步导致了铅的供应不足。深圳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的关永华在2007铅锌及下游产业市场论坛上说:“我们原本预计2006年至2007年全国有50万吨至60万吨铅冶炼新产能投产,目前实际上只有30万吨投产。”
  同时,近几年来中国铅消费市场一直看好。据统计,中国铅消费量从2002年的95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220万吨,5年来增长了1.3倍。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交通、电信等基础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铅酸蓄电池工业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据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统计,全国铅酸蓄电池厂家已经达到1500家,生产量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增长。作为铅的主要消费者,铅酸蓄电池产量的快速增长必定大大拉动精铅需求。
  由于铅精矿货紧价俏和环保因素,国内冶炼厂计划适当减产。高价位虽然抑制了消费需求,但持货者绝对看涨依旧惜售,使得交易清淡,成交相对稀少。同时,国际市场看好铅市。投资银行巴克莱资本6月22日表示,已调降了对铝及其他工业金属价格的近期预估值,但该投行将铅预估值从1900美元调高至2800美元。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