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十字路口

2007年09月11日 0:0 207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国际投机资金正在撤离有色金属市场,而产能高速增长的国内铝业已出现价格下降的趋势    
  几周以来,美国次级抵押信贷危机在国际有色金属市场引起了大幅价格波动。受美联储降低再贴现利率的刺激,8月17日,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LME)基本金属价格普遍反弹,但当月期大部分有色金属收盘价较7月末仍大幅下跌。在美国市场,包括基本金属在内的矿山开采类行业股票也遭到抛售。
   这场信贷危机是否将改变国际资源品数年上涨的格局?目前市场看法尚不一致。国内外部分投行机构的研究报告认为,受中国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影响,有色金属市场仍将保持牛市格局。近期,中国市场有色金属企业股价保持快速攀升,然而,产量高速增长的铝业已出现市场价格下降的现象。
短期动荡 
  次级抵押信贷危机中,由于银行规避风险而主动收缩信贷,实体经济部门为恢复被动下降的现金持有数量,不得不降低股票、地产、国外资产以及大宗商品等投资仓位,因此,除国际市场股市持续大幅下挫外,国际有色金属市场亦受到冲击,铜、铝等大宗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8月初以来,纽约期交所铜期货品种的多头和空头仓单数量均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包括基本金属在内的矿山开采类行业股票,也成为投资者减持的主要对象之一。彭博美国采矿业指数8月以来下跌14.0%,远高于同期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1.0%的跌幅。
   安信证券研究所8月中旬发布的有色金属行业分析报告称,有色金属价格的短期利空还体现在期货库存大幅上升方面。由于正处于消费淡季,近期主要金属商品期货的库存也均有上升,这包括金属铝、铜、镍和锡。
8月份以来,伦敦期交所铜库存已从10.2万吨增至12万吨;另外,伦敦期交所镍库存8月来已大幅上升45%左右。这一因素拖累了近期基本金属价格的走高。    
  8月17日,受美联储降低再贴现利率的刺激,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基本金属价格普遍反弹;但与上月末相比,伦敦期交所当日收盘时,当月期铜、铝、锌、镍、锡、铅价格仍分别回落了12.9%、9.5%、14.4%、18.0%、16.9%和5.4%。
   随后的一周中,随着欧美股市的反弹,纽约、伦敦等主要期货交易所基本金属期货的价格涨跌互现,试图从前期大幅震荡中站稳脚跟。8月21日,前段时间一直处于下跌中的伦交所三个月期镍价格盘中一度跳涨5.4%,但三个月期铜价报收于每吨6,975美元,较周一尾盘下滑45美元。    
  “这是个信心问题,包括商品在内的所有风险资产均面临压力。” 德国商业银行金属分析师Eugen Weinberg表示。    
  有迹象显示,至少在短期内,次级抵押信贷危机给市场信心带来的影响难以消失,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趋紧的趋势一时难以改变。8月23日,为进一步增加流动性,防止危机恶化,美联储通过其下属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再次向金融市场注入70亿美元。美联储承认,尽管降低了再贴现率,但美国主要银行对于通过贴现窗口借出资金并不积极。当日,美国股市也出现六天来的首次下跌。
   安信证券分析认为,考虑到这次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风险溢价的上升将是趋势性的,将持续比较长的时间,预计短期内投机资金对商品市场的关注也将会大大降低,预计今年三季度主要基本金属的平均价格将会低于二季度,这包括金属镍(-38%)、锌(-10%)、铝(-6%)、铜(-3%)。
   从长期来看,由于有色金属产品价格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活动的前景,因此更加依赖外部市场表现。如果次级抵押信贷危机使西方主要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全球市场对有色金属需求必将因此减少,从而对有色金属工业发展造成更大威胁。
中国因素    
  在国际金融市场新一轮动荡之前,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下称瑞信)曾于7月6日就铝、铜、锌、铅等基本金属价格发出一份相对乐观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将2007年三季度和四季度铝的价格预测分别调高了10%和15%,对2009年及之后的远期铝价格调高了20%。同样,瑞信对2007年下半年铜价格的预期调高了10%,对2008年铜价格的预期调高了约30%。
   在阐述上调价格预期的原因时,瑞士信贷的研究报告强调了市场中的中国因素。    
  瑞信预计,今年和明年全球铝供应量将分别提高12.8%和7.1%,在其前期报告中,这两个数据分别是8.8%和6.6%。瑞信认为,更高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中国。中国铝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的32%,而中国今年原铝的产量已增长了33.4%,瑞信的中国研究组预计,今年中国铝的总产量将增长32.3%,达到1220万吨。在铝的需求方面,瑞信的报告预测,2007年和2008年全球对原铝产品的消费将分别增长11.1%和7.0%,其中,中国对铝产品的需求增长仍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国原铝产品的需求量占世界总需求量的22%)。尽管缺少中国今年已消费的铝产品总量的数据,但根据中国铝总产量的增加和铝出口量的大幅减少,瑞信预计,今明两年,中国对铝的总需求量将增加31%和15%左右。
   在铜的供需方面,瑞士信贷报告认为,至少在2007年到2009年间将基本保持平衡。然而,主要产铜国家智利和秘鲁出现的罢工和澳大利亚西部严重的水灾可能成为全球铜供给方面的不稳定因素。尽管有加息的压力,中国对铜的需求量仍在大幅增长。瑞信的研究报告称,2007年前五个月中国铜进口量增幅达130%。这将给铜价带来推动力。
   另据全球金属统计局(WBMS)8月22日公布的数据,今年1月-6月,全球铜市场供给短缺21.6万吨,而在去年,铜市场在供给过剩18.2万吨的情况下,曾到达8790美元/吨的历史最高价位。WBMS报告称,今年1月-6月,铜矿产量为770万吨,精铜产量为885万吨,其中,中国的产量较上年同期增加13.5万吨。1月-6月全球铜消费量为906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4.8%。其中,中国1月-6月铜消费238.7万吨,高于去年同期的170.1万吨。
   对于另外两种主要有色金属锌和铅,瑞信同样上调了价格预期,其将2007年锌价预测从1.48美元/磅提高到1.56美元/磅,对明年锌价预测则从1.20美元/磅提高到1.40美元/磅。瑞信认为,在经历今年1月、5月和6月三次大的价格波动后,锌价近期将保持在1.5美元/磅至1.7美元/磅的范围内。此外,瑞信预计,整个2007年内精锌市场供不应求;由于持续的供不应求和中国对于精铅出口新增的10%出口税,铅价的上涨幅度可能继续超过先前的预期。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精铅生产和消费国,西方精铅供应缺口主要靠中国来弥补。
过剩阴影    
  显然,尽管次贷阴影挥之不去,迅猛增长的中国需求成为有色金属业最大的利好消息。受前期价格大幅上涨和需求增加因素影响,国内主要有色金属企业最近披露的2007年半年报业绩靓丽,其A股股价整体涨幅亦明显高于大盘。目前,几家同时在香港H股上市的有色金属企业,A股股价相对于H股股价的溢价水平普遍处于历史新高。
   以中国最大有色金属企业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1600;香港交易所代码:2600)为例。其A股于今年4月30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截至8月25日,股价已从上市之初的18元左右涨到了46.02元,为当日其H股股价的三倍有余,不论A股股价还是A、H股价差均创历史新高。
   中国铝业是中国最大的氧化铝生产商和电解铝生产商,此前已经合并了山东铝业、兰州铝业和包头铝业等多家铝业公司,旗下还有中铝上海铜业公司等五家铜业公司。此外,中铝还持有加拿大秘鲁铜业公司91%股份。该项目铜资源量约占中国国内铜资源总量的19%,年产铜金属规模可达约25万吨,相当于中国铜精矿年产量的三分之一。今年8月,云南铜业集团(深圳交易所代码:000878)通过增资扩股方式与中铝公司进行整体合作,增资扩股完成后,中铝公司相对控股云铜49%的股权。中铝公司承诺利用云铜集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开发中铝公司获取的海内外铜矿资源,不断提高云铜集团的资源保障程度,并进一步延伸和完善铜产业链,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铜加工项目。
   尽管中国铝业在铜和铝生产中均有很强的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但其2007年中期报告显示,1月-6月中国铝业实现净利润63.97亿元,同比下降5%,实现每股收益0.53元,同比下降11.7%。半年报称,公司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售价同比下降和生产成本上升,其电解铝和外销氧化铝售价分别同比下降2.7%和25.4%。
   净利润减少和股价飞涨,已令一些机构对中铝的估值产生分歧。东方证券最新研究报告认为,随着国内大量的新建和在建电解铝和氧化铝项目将继续快速释放产量,未来铝价和氧化铝价格都将继续承受回落压力,预计中国铝业下半年业绩较之上半年还可能有所下降,因此,对其A股的评价从“增持”降为“中性”。出于对三季度国际国内铝价格下降和中铝股价过快涨幅的担心,安信证券也下调了对中铝的评级。而国信证券分析师则因看好中铝的整合能力和龙头地位,维持对其“推荐”的评级。
   对于有色金属企业而言,如果国内市场已经面临产量过快增长而带来的供求结构变化,那么,全球经济放缓的可能便更加令人担忧,内外双重因素在今年下半年是否会发生市场共振,这是业界需要高度关切的风险。
 作者:张卓 来源:《财经》杂志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