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中国首次建立成矿体系框架

2007年09月29日 0:0 220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中国首次建立成矿体系框架
《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一书出版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等科研人员以系统论和成矿系列学说为指导,以时空演化为主线,从地质背景入手,几年来通过对包括金属、非金属和能源矿产在内4640个矿床及全国成矿规律专题性、区域性和全国性的系统总结,首次建立了中国成矿体系框架。这一成果浓缩在了《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一书中。
  由陈毓川负责的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项目,由全国40个单位包括多位院士在内的220多位专家历时四年完成,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系统总结了中国地壳演化、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的特征,提出了中国地壳演化的三种构造体制及五大发展时段,提出了岩石圈尺度8种不连续类型和区域地球化学场具有成矿滞后效应等一系列新认识。
  ——全面厘定和研究了中国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矿床成矿系列、成矿规律和成矿作用,编制了一系列数字化图件。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我国矿床学家创立的成矿系列理论,提出了成矿系列组、成矿系列类型、成矿谱系、成矿系列全位和缺位等新概念,使成矿系列理论指导找矿迈出坚实的一步。
  ——构筑了中国大陆成矿体系框架,通过成矿体系的构筑,研究地壳运动的规律及成矿演化的历史轨迹,进而有效地指导成矿预测,实现了成矿体系研究的科学目标和应用目标。
  ——在成矿系列理论和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密切结合的基础上,通过系统论思维与计算机技术之间信息关联和代码转换的研究,建立了一系列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实现了成矿预测、统计预测和矿产资源预测的三结合,首次完成了全国12个重要矿种的资源量预测,研制了基于GIS平台的矿产资源综合信息评价系统。
  ——编制了全国主要矿产找矿靶区优选图,提出803个成矿预测区,优选出214个找矿靶区,其中45个靶区验证结果较好。
  通过与其他项目结合,到2005年共发现矿床(矿产地)110处。
  该项目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深化了成矿系列理论,构筑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成矿体系,对推进我国区域成矿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方法技术上,改进了区域成矿潜力评价的技术方法,完善了综合信息矿产资源评价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区域矿产远景评价与潜力预测的水平,有利于促进找矿工作。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