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和银监会应收回对"何谓第二套房"解释权
2007年10月12日 0:0 1401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10月12日消息:自9月27日央行联手银监会发布“第二套房贷款新政”后,各地商业银行的“房贷细则”陆续出炉。然而,“细则”之间的差别实在太大了点:北京各银行在认定标准上存在不同,尤其是在针对个人和家庭的认定上;青岛等城市以家庭为单位认定第二套房;济南部分银行以个人为单位认定第二套房……
看起来,对何谓第二套房各地方的商业银行都拥有解释权,可任意解释。对此,有人认为
这是各省市根据本地楼市炒房现象的严重与否,所体现出执行房贷新政上的“区域差异”。这样的分析不无道理,但这透出的思维,却俨然与某些官员挂在嘴边的“本地房价还没有涨到应有水平”、“与其他同类城市相比,本地房价并不高”
等论调如出一辙。某些地方的商业银行也认为,此次房贷新政主要针对那些“房价增幅过大、银行房贷发放量快速上升”的地方,自己所在的城市并不在重点调控范围之内,因而可以放宽标准。
应该看到的是,虽然涨幅并不太一样,但房价疯涨是各地共有的风景,公众买不起房并不是某些地方独有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才出台了具有普适性的调控政策。此前的一些房地产调控措施之所以成了“空调”,与某些地方政府不作为是大有关系的。既有前车之鉴,当然不能再让各商业银行步这样的后尘。而要做到这一点,央行和银监会就应收回对“何谓第二套房”的解释权,对相关认定标准予以进一步明确,让全国只有一个版本。
还要看到的是,即便标准统一了,各地商业银行也不见得就能严格执行。要知道,当央行、银监会等职能部门看到风险的时候,商业银行看到的可能是利益。相比目前其他各项业务,房贷是相对安全、利润较高的贷款项目。有银行业人士坦言,倘若有人贷了三次款都还清了,说明其还贷能力、经济实力都不差,这种客户对银行来说,信贷风险并不大。当其面对“优质客户”或者放贷压力增大时,标准“防线”极有可能会被轻易突破。因此,职能部门还应加强监管,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强化房地产信贷征信管理,督促各商业银行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