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虽已彻底消灭了非法矿山,但仍不能一劳永逸,稍有不慎,就很可能死灰复燃。”“整规”工作两年来,湖南省涟源市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现了全面好转。然而,涟源市委书记余明庭、市长李和平、副市长胡春生等市领导在大好局面前,仍不敢有丝毫懈怠。
涟源市是湖南省五大矿业县(市)之一,素有“百里煤海”、“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浅部矿产资源分布点多面广,客观上为非法开采提供了便利,也给“整规”工作带来了难度。为确保“不让非法矿山死灰复燃”目标的实现,建立健全矿产资源整顿长效机制迫在眉睫。
权责明确,健全打击机制
“炸窑子,烧棚子,散班子。”涟源市副市长胡春生这样描述整治非法矿山工作。
一些非法采矿者,把一生的积蓄、心血及希望都倾注在了非法矿山上,要将其取缔,难度可想而知。同时,非法采矿也是一些当地群众的谋生手段,这更增加了打击的阻力。因此,“整治非法开采,一要依靠法治,而要健全机制。”胡春生表示。
2005年7月,全市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国土资源、公安、监察、财政、工商、环保、安监、煤炭等单位的负责人为成员的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
市人民政府把“整规”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建立和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与各乡(镇)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层层签订了责任状。同时,相继制定、出台了《涟源市严防非法矿反弹工作制度》、《涟源市国土资源局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办法》和《执法监察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办法》等规章制度,明确了巡查责任,划分了巡查范围,规定了巡查方式,规范了工作方法。
在队伍建设上,市国土资源局成立执法监察大队;各基层所确定专职督察人员,建立动态巡查队伍;各村聘请国土资源协管员,并层层签订责任状,全面编制市、乡、村三级动态巡查网络和日常监管体系。国土资源部门每十天对辖区内的非法矿开展不少于一次的地毯式巡查,一旦发现违法生产行为,即下达《制止矿产资源违法行为通知书》,函告所在乡镇政府,并上报市委督察室,联合公安部门依法查处非法矿主,并建立台账。市委督察室每月不定期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明察暗访,督察组每季度考核一次,考核结果与工作人员“饭碗”、前途挂钩,实现了责权利的高度统一,一条以“预防为主、动态巡查、事前防范与事后查处相结合”的执法监察新路子基本形成。
三个到位,加大执行力度
“成绩的取得,与‘三个到位’密不可分。”涟源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严木堂强调。
严木堂所称的“三个到位”,一是动态监管到位。为了建立严防非法矿反弹的长效机制,涟源市国土资源局建立了巡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案件查处制度、案件移送制度、工作配合制度等六项工作制度。各基层所每十天对辖区内的非法矿进行不少于一次的动态巡查,局纪检组和执法监察大队每月不定期地开展明察暗访,监督各基层所的工作。
为了全面实现矿山企业守界开采,涟源市国土资源局建立了矿山企业守界开采动态监测制度、跟踪报告制度、立案查处制度;每年对矿山企业实行不少于1次的动态监测。同时将监测工作与采矿许可证年检年审、到期矿山的延续登记工作、资源储量管理工作、案件查处工作相结合,全系统建立了一个完善的矿山守界开采监管网络,规范了采矿权行为。
二是保障经费到位。加强了矿政管理与执法队伍建设,为局机关各职能股室和各基层所配备了专用的传真机、数码相机。每年用于非法矿监管、超深越界矿治理整顿等矿政管理日常工作的经费在百万元以上。
三是依法查处到位。对超层越界开采的矿山企业,采取从重处罚、停产整顿、资源整合等多种方法,对越界开采者出重拳。结合采矿权权属关系清理、采矿许可证年检年审、采矿权延续登记工作,加大对非法转让、持过期采矿许可证开采等违法行为查处力度,有效地规范了矿山企业的采矿行为。对典型的矿产违法案件,与纪检监察、检察等部门组成了联合执法工作组,联合办案,重点查处矿产资源管理中的重大违法案件,坚持既查处事,又处理人,体现了部门联合执法的权威。
由于矿产资源监管、整治措施到位,2005年以来,全市没有发生一起因矿产资源监管不力而引起的安全责任事故。
四大转变,走出“治了乱,乱了治”的怪圈
涟源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谭文学表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涟源市“整规”工作实现了四大转变:一是工作方法上,实现了由过去单个部门唱“独角戏”到各部门“大合唱”的转变;二是资源管理上,实现了由乱到治、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变;三是资源开发利用上,实现了由低效粗放型向高效集约型利用的转变;四是矿山企业规模上,实现了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
与此同时,涟源市“整规”工作还呈现出了三大亮点:一是非法矿在高压打击下全部关闭到位。去年,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开展大规模集中整治行动3起,取缔关闭非法矿山58处,炸毁井硐63处,全市各乡镇国土资源所开展“地毯式”巡查1110次。巡查结果表明,非法矿开采现象已基本得到杜绝,且未出现反弹迹象。二是在查处超深越界煤矿过程中,建立了矿山企业守界开采动态监测、跟踪报告、立案查处三项制度,并将超深越界的监测与采矿许可证的年检年审、到期延续登记和资源储量管理三结合。三是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坚决予以整合、关闭。去年全市确定关闭和整合的矿井为64对,其中22对矿井已关闭到位,19对整合矿已办理相关手续,23对矿井正在实施关闭过程中。
稿源:国土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