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央企宝藏 发掘10家公司
2007年11月05日 0:0 1065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从40期的《国家战略铸就“中国红”》到 43 期的《铿锵三人行:深度挖掘“中国红”》,本期再次推出“中国红”系列的第三篇。今后我们还将持续关注“中国红”这一主题之下的新思路和新机会。也许很多投资者都没有注意到本周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发表的一篇重要文章, 这里面透露出来的重要信号, 对于解读证券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和机会,是非常有启发的。 而下周一中石油的回归上市无疑又加大了“中国红”的筹码。 正如本篇作者何岩所说:“沿着这个路线, 前景是相对光明的,预期是相对明确的,实战是相对有价值的”。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红得好像燃烧的火,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 花儿为什么这样鲜? 鲜得使人不忍离去,它是用青春的血液来浇灌。 ”这是一首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著名歌曲。 联想到当今中国, 我们的国家也是蒸蒸日上,红红火火,这的确是几代人用青春与汗水换来的。 联想到中国股市,不仅仅是 A 股,就连 B 股、H 股的红火也惊撼世界。 这其中或许也不乏我们的“青春血液”。
国家强大、社会和谐、经济繁荣,中国整体实力的提升,与今后有望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潜力,是我们真正看好中国的理由所在。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在经过欧洲大陆、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之后,未来世界经济的中心必将转移到中国,一个“中国梦想”已经越来越成为现实。 这就是中国股市能够长期走强、 长期看好的最本质原因。 我们给予它更高的预期与市盈率是完全理性的,而绝非是泡沫与狂热(西方发达国家整体成长性有限, 股市只能赋予20倍甚至10倍的市盈率)。 这次我们重点要讨论的就是如何深刻领会中国战略的意图,如何寻找中国股市的持续增长动力,如何发现中国股市的超常规投资机遇。
大市场要有大思维 大趋势要讲大政治
中国证券市场在几年前还是一个小市场,但“深圳速度”式的发展已经使中国股市今非昔比。
最新统计显示:中国人寿同工商银行已经超越汇丰集团和花旗集团,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两家金融企业。 中国移动也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电信运营企业。 中石化和中石油成为 2007 年全球财富 500 强前50 名公司。
在这样一个超乎寻常高速发展、前所未有的市场面前,我们要及时更新思维,跟上形势,任何传统的思维观念都将被快速淘汰。
股权分置改革彻底解决了中国股市最大的制度性障碍,促使中国股市发生革命性的变化。2005 年中期到 2006 年,整体市场的价值回归基本完成。 2007 年年初,《红周刊》沿着这个思路及时提出:“以资产注入为主要手段的价值创造,将成为未来行情主要动力。 ”并在 5 月初又提出:“股权分置改革(小股改)之后,以提升资产质量、盈利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缘于上市公司自发力量的资产注入(大股改)会使中国股市更具上涨动力。 ”
最近,《红周刊》又再次推出“中国红”的概念,明确指出:以央企作为主力军,以整体上市为主要整合手段,央企大规模资本动作将成为未来市场新的推动力量。
其实,上述结论绝不是偶然的,只要是关心国家战略、 关心国资委政策导向的人, 都会对最近1 年国家相关政策理解得十分清楚, 也自然会得出上述观点。
大政策要有大理解 大解读才有大启发
在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同时,只有对于中国股市相关的政策进行从上到下、由里到外的深刻理解,才能够真正受到启迪,看准方向,及时捕捉机会,成为市场强者。
我们认为, 值得反复回味的政策如下:
政策解读1: 十七大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这既是对财产性收入这个居民收入重要来源的肯定和承认, 也意味着居民财产性收入将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个空间在哪里?证券市场一定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值得长期看好。
政策解读2:高层指出,中国股市正呈现经济 “晴雨表” 的作用。2002 年,中国股市市值在亚洲新兴市场排列第4 位。 2007 年,中国股市市值在世界位居第4 位, 中国经济总量也在世界上排名第4 位,两者位次相同。 我们认为,既然是“晴雨表”,那么,只要国民经济发展的势头不减, 中国股市牛市的脚步也不会停止。
政策解读3:顺利实施全流通。全流通背景下, 国家利益将得到最大体现, 国家股是中国股市上的最大股东,是最大的市场利益获得者。在经济繁荣背景下, 上市公司业绩持续高速增长, 如果股市在还具备上涨空间的前提下不涨, 就可能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而到目前为止, 以央企为代表的国家利益执行者的重大资产整合还有大量工作没有完成,行情何以结束呢? 在大盘向好背景下, 该上市的国企资产才能卖个好价钱, 这本质上也是一种融资,而且是中国股市历史上最大的,也是大小股东双赢的融资运动,也必将使市场上演精彩不断的好戏。
政策解读 4: 国资委在最近 1年,多次通过文件、讲话等各种方式, 对央企整合提出了重大政策指引。 本周,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发表重要文章指出:目前一批大型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的条件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有条件的大型央企应积极以 A+H 的途径来实现整体上市。
下面我们将对该文主要观点进行解读,并同时提出我们在具体选择投资对象方面的思路与看法:
(1)季晓南的文章指出,“整体上市有利于国有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革步伐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有利于完善资本市场和促进证券市场的持续发展。 有利于提升整个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和估值溢价。 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有利于优化企业融资结构和防范金融风险。 ”对此,我们高度认同,并力求去寻找真正能通过整体上市做大做强,快速提升业绩与估值水平的上市公司。
(2)文章对“国有企业整体上市后的持股机构、母公司定位和作用、如何促进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和经营机制转换、双层或多层上市公司关系、职工在上市公司中持股等问题”方面都有论述。 对上述问题,我们有如下理解:资本市场上寻找由集团公司单一大股东持股的公司,寻找母公司仅属于控股投资型而不是经营者的公司,寻找单一而没有多层次上市公司的公司,寻找有合理股权激励的公司。
(3)文章指出,国企具体整体上市方式主要有:再次融资+资产收购(上市公司通过再次融资来收购母公司资产以实现整体上市)、股票置换+吸收合并(母公司通过所控制的几个上市公司之间以换股方式进行吸收合并, 实现母公司资产的整体上市)、现金收购+吸收合并(通过现金收购的方式完成资产的吸收合并,实现集团公司的整体上市)、集团改制+首次上市(集团公司整体改制为股份公司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其资产全部进入上市公司)。
对于上述方式,实践中可以分别对不同公司进行不同的分析,进行其可能实施整体上市方式的推测, 并寻求其中市场机会最大的整体上市公司。
我们认为:“集团改制+首次上市”方式对于二及市场没有意义,不必考虑;“现金收购+吸收合并”、“股票置换+吸收合并”也仅限于中石化、中石油、中国铝业、百联股份等超级航母,同时需要旗下有众多上市公司。 目前市场中符合条件的并不是很多,实战意义也不大,不做重点考虑。 而在实践中,最有普遍实际意义的就是 “再次融资+资产收购”这一方式,这也是目前绝大多数央企准备实施的整体上市方式。上海汽车、中国船舶已经做出了榜样。 我们在实践中具体的寻宝路线也将针对此类公司制定。
通过对上述政策的解读,我们认为,对国家有信心、对经济有预期、对股市有希望,铸就了这红火的市场。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大牛市面前,我们任何人都没有资格“说三道四,预测未来”。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看着“晴雨表”,跟随着“晴雨表”,并以大思维、大手笔、大气魄、大眼光来投资这个市场。 而未来市场的发展也需要不断出现新的推动力。 我们坚信,未来1-3 年,中国股市最强大的向上推动力就是以整体上市为主要特征的央企整合。
大模式探寻大宝藏大收益要有大风范
在6000 点附近,或许短期的系统性风险随时可能发生,而市场一旦有调整,真正布局明年行情的最好机会也将同时到来。
我们认为,宏观上,央企整合是未来中国走向世界最前端的国家战略; 微观上, 央企整合是未来1-3年中国股市最大的、最激动人心的投资主题。 深刻领会政策导向,探寻央企投资宝藏,是当前最值得做的、最有价值的功课。 在这里,我们给出一个经过反复研究的央企整体上市寻宝路线。
具体如下:
圈定出全部央企背景的公司→从中选择出央企旗下仅具有单一上市公司的央企→从其中选定出国家战略行业、朝阳而非周期性行业、重要行业垄断性公司→从其中选定出已经有明确整体上市意愿、 动机或已经做出整体上市前期动作的公司→最后再从股价、涨幅、预期整体上市后动态估值等几个方面进行筛选→确定最终投资目标。
上述寻宝路线依据如下: 第一步,我们看好央企,并最看好其今后整体上市有望带来的超常规实力与效益的增长, 并最看好央企旗下的“独苗”上市公司,也就是整体上市的载体是没有其他选择的公司,这就是一种确定性。
第二步,对于行业的选择,我们看好涉及国家安全战略行业(军工、能源、航空、航运、电信)、也看好非周期性的朝阳行业(疫苗、高档消费品、旅游),而其中一家公司能形成某个行业的垄断则更是最看好的公司。 在中国如果一家公司能对某个行业,哪怕是相对的垄断,这意味着无限的市场必将带来无限的收益,我们情愿给它目前500 倍的市盈率(或许未来仅仅是5 倍市盈率)。 而其中已经有整体上市动机或初步动作的,更是实战最佳选择。
第三步:再结合机构动向、股价技术走势, 选择一个非最佳买点相信并不困难。
通过这样的寻宝路线, 目前我们的研究成果是: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五矿发展)、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天坛生物)、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化国际)、中国黄金集团公司(中金黄金)、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中色股份)、中国盐业总公司(兰太实业)、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核科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风帆股份)、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中卫国脉)、中国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长江电力)。 (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