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型矿企求解矿业全球化困局

2007年11月15日 0:0 118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随着众多矿业企业迅速发展,以及与金融资本更加紧密地融合,中国矿业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已经逐步展开。但是,这些矿业企业的全球化正在遭遇着双重竞争压力。
  11月13日至15日,由国土资源部主办的“2007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在北京召开。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中国的大型矿业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投资银行,已经充分认识到来自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压力,并在为中国的矿业安全和矿业企业突破困局寻求对策。
全球巨头掌控市场
  中国五矿集团总裁周中枢指出,国际矿业全球化给中国矿业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成为拉动国际矿业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本土的中国矿业企业无疑会率先受益;另一方面,矿业全球化使得国际矿业资源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价格不断攀升,资源获取成本和难度日益加大。
  周中枢说,矿产资源在全球的分布极度不均衡。目前,全球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在巴西、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等国家,而矿产资源的需求则主要来自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
  矿产资源分布和矿产品需求结构的不对称,使得矿产资源的全球配置成为必须。而矿产资源配置全球化的直接表现就是国际矿业巨头通过强大的综合销售能力和经营规模主导着国际矿业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调配国际矿产资源。
  据有关机构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11月,全球矿产行业并购金额达到1130亿美元,是2005年的2倍(不包括石油天然气行业)。通过并购与重组,若干中小规模企业整合为大型企业从而成为某一行业的重要控制者,并购与重组已经成为打造跨国和跨行业的大型综合性矿业集团的重要途径。
  譬如,今年9月,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用现金以每股86加元(约合76.90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加拿大国际镍业公司(Inco)75.66%的股份。这笔金额高达158亿美元的收购交易将使淡水河谷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镍矿生产商和仅次于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的全球第二大矿业集团。
  据统计,规模在行业中居全球前十位的10家公司控制了西方国家70%的铁矿石、80%的锡矿、75%的铜矿、58%的金和57%的锌产量,大型跨国公司形成了寡头垄断,在全球矿产资源配置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绝对竞争优势。
  “风起云涌的收购和兼并案例正在迅速强化着全球矿业行业的集中度。依靠强有力的金融支持,通过战略性的兼并重组,世界铜、铝、锌、镍等产业领域中形成了新的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矿业巨头,进一步控制了全球资源和市场份额。”中银国际首席执行官王岩说。
  记者在本次大会上同时了解到,目前有100多家外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矿产勘察,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涉及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铜、铅、锌、金矿等400多个勘察开发项目。外商、港澳台商在华设立的矿业企业达到594家。
新兴市场挤占空间
  “尽管在整体实力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国家还不能与有将近百年兼并和收购历史的发达国家的大型矿业集团相抗衡。但是,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巴西、俄罗斯、中国和印度,正在成为并购与重组的重要力量。对中国而言,除了必须面对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压力,与新兴市场国家并购矿业企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王岩不无忧虑地指出。
  有关新兴市场国家正在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在全球范围内拓展本国的资源性行业的疆土,打造本国资源性行业的国家化战略。据统计,在2006年1至9月金属业已完成的最大100笔并购交易当中,21笔与上述四国有关。在此期间宣布要进行的100笔并购交易当中则有40家涉及这四个国家的企业。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国加快了矿业“走出去”步伐。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在大会上介绍,2006年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85.4亿美元,投资存量179亿美元,占全部对外投资存量的19.8%,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开发和金属矿采选。
  除三大石油公司外,中国有色集团、五矿集团、中信集团、中国铝业公司、首都钢铁集团、紫金矿业公司、云南锡业集团等企业签订一批境外合同,实施了一批金属矿产项目。中国矿业“走出去”,逐渐从石油发展到金属矿,从采矿发展到风险勘探,从国有企业发展到多种所有制企业。
  “要发展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国际化矿业巨头,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必不可少。”王岩指出,“在当今矿业公司与国际矿业资本融合,从而控制国际矿业资源和经济安全的今天,在国际矿业企业并购中强调投资银行的"商人银行"经营理念意义重大。毫无疑问,一个国家投资银行的发达程度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矿业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的地位。”
  据了解,中银国际目前正在负责运作国内第一家产业基金——渤海基金。渤海基金无疑是中银国际实践“商人银行”经营理念的重要平台,也为中银国际协助国内矿业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完成国际扩张,捍卫国家经济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工具。
  此外,面对全球日益激烈的矿业资源的竞争,政府也在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各国政府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日益重视对战略性矿产资源的控制。有的国家已采取收回采矿权、增加税种、提高国有公司在开发项目中的股份等措施,加强对本国资源的控制。(国际金融报)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