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万隆: 不要被暴跌打击了长牛的信心

2007年11月28日 0:0 117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提要:站在国际化视野来看,A股的长期牛市还远没有结束。所以,虽然目前由于政策风险引发了指数的短期大幅下跌,但是我们提醒投资者切不可因暴跌而丧失了长期看好的决心,更应将此次中期调整看做是长线布局廉价筹码的绝好时机。

  站在国际化视野来看,A股的长期牛市还远没有结束。所以,虽然目前由于政策风险引发了指数的短期大幅下跌,但是我们提醒投资者切不可因暴跌而丧失了长期看好的决心,更应将此次中期调整看做是长线布局廉价筹码的绝好时机。

一,持续暴跌极易打击大部分投资者信心

  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股指出现了连续的暴跌行情,从六千至今下跌1200多点,跌幅达20%,而其中甚至连一次象样的反弹都没有出现。客观来说,指数的这种连续暴跌走势显然很容易让普通投资者感到十分惊恐,乐观看多的心理荡然无存。

  我们认为,指数的这种暴跌是在政策的很大压力下,对前期市场上涨速度过快的一种极端修正,是对市场中部分结构性问题的反馈,尤其是大蓝筹估值泡沫的调整。

   但是,正如本栏目所言,这其实是长期牛市中的一次中期调整,是持续向上途中的必要休整。目前A股长牛的基本面没有出现根本性恶化,所以投资者切不可被短期暴跌遮挡住了长牛发展的视野。


二,站在国际视野看长牛潜力

  实际上,站在更高的国际化视野角度上,可以更好摆脱短期市场走势对投资人的干扰,更能接近事实真相从而看清楚长牛的全貌。而国外股市的发展经验恰好指出,目前中国A股正处于长牛最具爆发力的阶段,是利润最丰厚的时期。

1,国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财富效应鼎顶长牛发展

  从周边国家地区尤其是日韩的发展历史来看,在人均GDP由2000美元达到5000美元这一阶段,恰好是股市上涨弹性最高的阶段。而目前我国恰好处于人均GDP2000美元的门槛上,国民收入持续提高带来的财富效应,一方面将给股市提供更多的资金供应;另一方面,也往往给企业尤其是消费行业提供更大的市场需求和盈利。资金供应和企业业绩提高,直接成为刺激牛市的推手。

  另外,新兴市场向成熟市场转型的过程中,参与股市的居民比例往往出现跨越式提高,很多国家都达到30%以上,而目前我国仅有10%左右的居民开户比例。这也说明社会中的存量财富向资本市场转移的潜力依然很大。

  1985年到1989年的韩国股市和目前的国内A股较为相似,其间韩国股指涨幅达7倍左右,而其中虽然出现数次调整,但是都没有破坏市场整体上行的长牛格局。

2,产业结构调整蕴涵巨大爆发力

  随着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劳动力成本提高及汇率制度改革,国内的产业环境显然会发生一个根本性变化,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增长结构转型。这意味着一批更加有生命力的产业会持续涌现出来,而这批最具备生命力的新型主导产业,也必然成为引领长牛发展的新动力。

  亚洲地区(日、台、韩)产业结构的转型一直是引导当时牛市发展的主力军,新型产业往往是市场的宠儿,倍受主力资金关注的焦点。而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型才刚刚开始,这既需要长牛持续支撑,也反过成为牛市的主发动机。

3,金融脱媒潜力依然不小

  “金融脱媒”现象一般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不经过商业银行而到达融资者手里。套用目前市场权威机构的说法,中国资本市场正处于金融脱媒的阶段,这是一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然历程。在这一阶段,由于实际利润为负(我国目前的物价指数涨幅显然高于利率水平),资金过剩刺激股市为主的资产价格上涨带来巨大财富效应,银行储蓄资金出于逐利角度,必然会被吸纳到不断高涨的股市中。而随着银行资金的逐步流失,企业也慢慢倾向于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而并非传统的信贷通道来获取资金。而目前中国股市正好处于这一阶段中,考虑到直接融资占全部融资的比例依然较低,银行储蓄依然庞大,金融脱媒的过程还远没有完成。

  实际上,即使是站在最高决策层的角度来看,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依然是不可逆转的长期目标。而管理层对快牛的打压,实际上只是调整这一过程的节奏,其根本正是为了保持这一过程缓慢有序的完成。

  总体上,站在国际化的视野上来看,目前我国相比境外的股市相比并非是过热和成熟,而仅仅是预热阶段。

三,目前实际上是最好的布局廉价长线筹码时机

  出于对政策风险的担忧,本栏目文章虽然持续对中短期大市发表看淡的观点。但是站在更高的视野上来看,牛市发展的长期潜力显然应是远超目前对市场短期风险担忧的。正是出于此,我们更愿意将目前的中期调整当成是布局长线廉价筹码的绝好时机。
而我们也提醒投资人,目前切不可被短期暴跌打击了长期看好的决心,A股长牛还远没有结束。  

                                                                                                                            (广州万隆)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