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驳"中国输出通胀论

2007年12月13日 0:0 114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国家发改委昨日(12日)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中国企业并未将增加的成本直接转嫁给消费者,而是似乎正在通过提高效率来抑制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带来的全球通胀压力。
  
   今年以来,中国CPI涨幅屡创新高,一些国外媒体纷纷渲染“中国输出通胀论”。对此,发改委报告指出,当前中国价格总水平涨幅依然温和。
  
   今年以来,中国CPI涨幅屡创新高,一些国外媒体纷纷渲染“中国输出通胀论”。对此,发改委报告指出,官方数据显示
  ,虽然当前中国价格总水平涨幅较高,但制成品价格涨势依然温和。同时,中国企业的总体利润率一直处于稳定状态,预计今年企业利润占销售额的比例将达到6.4%,高于2006年0.3个百分点。
  
   世界银行最近完成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工业通过提高效率来抵消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的能力仍未衰减。过去几年中国的工资水平和大宗商品价格在持续上涨,但中国制造企业的利润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提高了。中国央行今年9月对国内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已有越来越多企业正在选择将成本增支转嫁给消费者。但中国企业仍有提高效率的空间,因为以国际标准衡量,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仍相对较低。
  
   发改委报告指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因素对美国和欧洲这两个中国商品主要出口地意义重大。不久前,美国反映中国输美商品价格指数呈不断走低之势,尽管这一指数较去年同期上升了2.2%,但升幅低于美国进口商品总体价格指数的升幅。上述数据表明,中国并非是美国物价上涨压力的首要推动力。一些观察人士认为,中国对发达国家通胀的抑制作用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近日表示,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大可能传到欧洲。其理由是,中国制造的产品仍比欧洲产品便宜许多,并且中国产品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正在增加。鉴于中国产品在欧洲进口商品中所占份额不断上升,且继续维持较低的价格水平,将继续对欧元区进口价格形成下行压力。(高建锋)
  
   ==对抗通胀“全球公敌” 中国08年继续鏖战==
  
   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全面通胀
  
   新华网北京12月12日电(记者郝亚琳 康逸)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12日在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期间的新闻吹风会上表示,中国高度重视目前所出现的物价方面的情况,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结构性通货膨胀发展为全面通货膨胀。
  
   全球通胀压力加大 各国CPI排名俄罗斯涨幅最大
  
   部分国家和地区近期通货膨胀情况一览表
  
   序号 国家和地区 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
  
   1 俄罗斯 10.8%(10月份)
  
   2 南非 9.7%(9月份)
  
   3 阿根廷 8.6%(10月份)
  
   4 越南 8.1%(1-10月累计)
  
   5 印度尼西亚 6.9%(10月份)
  
   6 罗马尼亚 6.8%(10月份)
  
   7 印度 6.7%(10月份)
  
   8 中国 6.5%(10月份)
  
   9 台湾 5.3%(10月份)
  
   10 新加坡 3.6%(10月份)
  
   11 美国 3.5%(10月份)
  
   12 巴西 3.3%(10月份)
  
   13 韩国 3.0%(10月份)
  
   14 瑞典 2.7%(10月份)
  
   15 欧盟(欧元区) 2.6%(10月份)
  
   16 加拿大 2.4%(10月份)
  
   17 德国 2.4%(10月份)
  
   18 意大利 2.1%(10月份)
  
   19 英国 2.1%(10月份)
  
   20 法国 2.0%(10月份)
  
  
   受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部分农产品主产国减产、欧佩克限产、国际投机资金炒作及世界生物燃料产业迅速发展增加粮食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国际市场石油、粮食、食用植物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各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