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扩容无声变奏 明显带有管理部门意志
2007年12月13日 0:0 98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昨日,中海集运(11.57,4.95,74.77%)海外归来登陆A股市场;明天,太平洋保险进行网上申购,拉开从A股开始的资本市场之旅。
临近2007年岁尾,大型蓝筹企业先A后H,先H后A的模式交替上演,而伴随着上市地点的调整,大型企业分配在A股市场上的可自由流通股份比例在悄悄加大。
或许现在得出这个判断略显仓促,毕竟来自过去两个月的数据还显得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但还是能从中看出些端倪。
此前,大盘股回归A股,其发行的A股流通股比例大多维持在2%-5%左右。10月,中国神华(66.33,-1.35,-1.99%)回归A股,A股发行比例占发行后总股本的9.1%;11月,中石油的这一数字降为2.18%,恢复到早前工行的2.72%和中行的2.43%这一“惯性”水平,这也使得中石油A股发行量不及H股的20%。
12月初,中国中铁(8.97,0.38,4.42%)成为先A后H第一股,A股发行量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猛然提高到26.8%,并成为首家A股发行量超过H股的公司。昨日上市的中海集运A股发行量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维持在20%。有望成为第二家先A后H的太平洋保险,拟A股发行量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2.99%。按照目前的计划,也可能像中国中铁一样,保持A股发行量超过H股这一趋势。
这些数字看起来枯燥且起伏不定,但A股发行比例变化无疑契合了市场的呼声,也悄然传递出重要信号:增加大盘蓝筹股A股市场供给量,并为海外红筹股将来回归试水。
中国股市“高烧不止”的症结,到底是流动性过剩还是市场供给不足?细心的读者注意到,今年下半年以来,舆论重心多从前者转向后者。加大大盘股A股流通比例是比较容易施行的解决途径之一。通过国有股减持来增加A股市场供给,呼声虽高,但挑战很大。
大型企业A股扩容固然是应对市场上股票供给不足的有效途径,但对于绝对数量巨大的中小企业而言,加快发行市场化改革,提高发行效率更是长久之策。
有数据可为佐证,监管部门在7、8月间审核的拟上市公司家数达27家,9、10月间更是高达40家左右。另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也为发行制度变革提供了契机。有专家就建议,在即将开办的创业板市场尝试中小企业打包批量发行等,从而为市场供给提供制度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在增加市场供给占据主流舆论之后,要避免将扩容变成带有强烈行政色彩的、意在平稳市场运行的常规化调控手段,而忽视发行制度的整体改革。
毋庸讳言,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资本市场对发行数量和节奏的“隐形控制”可能是难以根除的制度缺陷。但没有疑问的是,整个发行制度设计的最终指向是建立由市场需求决定的、富有效率的有弹性的市场化供给体系。现在明显带有管理部门意志的扩容动作应该是、也只能是其中一个阶段的变奏曲。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