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II投资A股并不解决问题

2007年12月18日 0:0 115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甫出师海外市场就遭遇全球证券市场寒流的QDII,似乎在一夜之间经历了从投资者的“宠儿”到“弃儿”的艰辛历程。为了规范QDII在国内外的风险控制与运作机制,证监会已于近日出台了《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及实施的有关规定。在这些文件中,证监会基金部明确表示:未来QDII产品可以同时投资于国内和国外市场,更直接的说,QDII未来可投资A股。 

      近期投资国外市场的失利虽不乏国内监管机制限制、世界证券市场动荡等因素的冲击,但是更多的折射出中国QDII本身经营理念和风险规范机制的不足。简言之,中国QDII的基金经理们普遍运用适合国内A股市场的利好消息(港股直通车)煽动市场气氛、暗中囤积买卖的经营手段炒作香港联交所、纳斯达克等地的中国概念股,从而造成投机性较强、风险过于集中、直至造成损失之后无法及时做出相应调整。此前QDII所宣扬的“投资海外、分散风险”演变为“投资中国概念,集中经营风险”,“是否赎回海外基金”的话题开始在投资者中传播。

      从本质上来说,造成此次QDII折戟海外的主要原因是经营机制和理念的不足,而与QDII海外投资基金的推出过快并无直接关联,监管层所要关注的重点依然是QDII的经营能力和风险控制。从这一点上来看,允许QDII未来投资于A股市场可谓是于事无补,并不能从实质上提升QDII的经营能力,相反却可能用国内A股市场纵容了国内QDII的风险偏好和经营不善。毕竟国内市场的监管相对于发达国家仍明显落后,A股市场的股价操纵行为虽已有所收敛,但内幕交易仍频繁曝光。

      在短期内,证监会推出QDII的目的仍是分散投资者的风险,用世界通行的监管管理规范来培养世界性的投资基金经理,从而在投资经理人方面实现与世界接轨。仅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基金经理人的素质仍与预想中相去甚远,亟待国际证券市场动荡的考验和磨砺。国内A股市场的现状也不利于培养真正的国际投资者和机构,所以向QDII开放A股市场绝非短期内挽救QDII的良方。

     事实上,也只有在资本账户可自由兑换之后,QDII才能完全实现国内外的合理配置投资额度。目前如果在政策上允许QDII直接投资国内A股市场,不仅需要面临着设计目标理念的障碍,更不得不面对实际政策执行的困境。 

     具体而言,QDII所配备的是外管局批复的海外投资额度,而非国内证券市场的投资额度。QDII如果能够投资国内A股市场,那么在国内外投资的额度应如何分配、监管机构之间如何分工、QDII在国内外市场的投资风险如何监控等事项将不得不引起相关各界的高度重视,如果不能妥善及时的解决这些问题,那么QDII同时投资国内外市场将进一步放大投资者风险,同时也造成许多监管上的真空,为未来QDII经营失利买下伏笔。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目前QDII急需的是机制和理念上的完善。首先,应逐步扩大QDII投资的范围,防止投资目的地国别带来的风险集中;其次,加强对QDII的合规性监管,如QDII产品应当对基金、集合计划投资的主要国家或地区市场的基本情况作介绍,在币种的选择及产品风险收益特征的选取上,由管理人根据市场环境、投资者的需求决定;其三,为使QDII基金经理们快速适应国际市场的监管规则和快速变动,应加强主动学习机制。有关的规定也建议在投资于缺少投资经验的市场或风险较高的产品时,聘请境外投资顾问,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最后,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保护和教育。主要涉及的是强化QDII基金委托人与管理人的风险责任认定和惩罚机制,同时也要让QDII投资者认识到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QDII亦不例外。

      无论是中国QDII基金经理,抑或是投资者,他们所缺乏的不是国内A股市场的投资历练,而是国际市场风险动荡的磨砺。也只有经历了这种真正的风险考验,才能促使中国证券市场的个人与机构投资者真正成长起来。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