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午评:加息无碍两市反弹 沪指早盘上破5100

2007年12月21日 0:0 123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一、午盘评述

12月21日午盘情况
 
开盘
最高
最低
收盘
涨跌%
成交额(亿元)
上证指数
5017.19
5112.39
5013.76
5059.43
0.32
536.97
深证成指
16542.93
16819.02
16522.04
16639.58
0.09
249.19
沪市B股
354.26
357.12
353.64
354.37
-0.06
2.08
深市B股
675.63
684.22
675.53
681.23
0.30
1.51

 

  周五消息面:央行加息,活期利率首次下调;明年银行放贷定调,控制总量按季统筹;吴晓求指出,股指期货很有可能在08年3月后推出;德意志银行报告认为,沪指2008年将再上涨40%。今日受加息影响上午大盘小幅低开后一路稳步攀升,随后在5050-5100点区间内震荡整理。从盘面看,个股行情仍然火爆,银行板块完全没有受到加息这一不利消息的影响,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指标股继续反弹;沉寂已久的有色金属板块在弛宏锌锗带动下全面启动;航空板块表现异常活跃,南方航空、中国国航涨幅居前;另外,酿酒食品、运输物流、电力、电器和交通设施等二线蓝筹品种表现强势;但前期最强的奥运题材等出现小幅调整,热点轮动特征明显。由于大盘目前已探底成功,但新一轮行情还未展开,投资者操作上应注意把握好节奏,不必过分追涨,最好的办法是适量介入底部有资金介入迹象的绩优蓝筹品种并持有,等待轮涨。

  踊跃投票:金融界网站人气指数调查

  二、要闻解析

  (一)央行21日起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为贯彻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2月21日起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提高到4.14%,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7.29%提高到7.47%,上调0.18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具体水平见附表)。此次调整有利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

  [简评]:央行仍采取小幅加息的办法来贯彻从紧的货币政策,整体来看影响有限。5年来首降活期存款利率,表面上对银行构成利好,因为银行存款有一半为活期存款,但三个月定期加息幅度最大,可能挤压活期存款的规模,这么理解的话,对银行股又构成了利空。

  (二)证监会暗停地产IPO

  《财经时报》获悉,证监会已经暂停对房地产企业的IPO审批,同时暂停受理房地产上市公司包括增发、发行企业债等再融资方案。但借壳上市、资产重组等不在暂禁之列。

  [简评]:这也可以理解为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一个环节。明年国家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很多地产商的资金链会出现问题,地产公司的IPO和再融资如果受限,会加剧地产商的资金压力,行业整合不可避免。

  (三)调控效果显现 过半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下降

  前期宏观调控效果开始显现——央行昨天发布的《2007年第4季度5000户企业景气调查分析》显示,第4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为9.1%,比上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有超过一半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下降。同时,另一份调查显示,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上调使得企业对银行贷款掌握偏严感受渐强,本季度有25.1%的企业家认为银行贷款掌握“偏严”,比上季度提高3.5个百分点,达到近两年的最高水平。

  [简评]:投资和出口都开始下滑,明年经济增速放缓已成定局。这会影响股市的做多热情。

  (四)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5%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7年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5%,涨幅比上月高1.0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8%,涨幅比上月低0.8个百分点。

  [简评]:房价从全国范围来看,仍处于高景气阶段。房价大幅调整的可能性很小,地产股未来仍有较大机会。

  (五)央行调查:4季度居民投资股票热情迅速降温

  中国人民银行昨日公布的4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近半数被调查者认为4季度物价过高难于接受,超过6成居民预期明年物价继续上升。这两个预期值均创历史最高。

  调查还显示,在央行连续加息和股市震荡调整的情况下,城镇居民的储蓄意愿止跌回升,近五成居民认为存款利率适度,占比达到调查以来最高水平;投资股票和基金的热情明显降低。

  [简评]:如果居民投资股票和基金的热情下降,可以解释近期成交量一直上不去的原因。即使放开基金的申购和持续营销,购买基金的数量也会大减。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