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速铁路公司在京成立 社保基金入股

2007年12月28日 0:0 126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昨天从铁道部获悉,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昨天在北京创立。铁道部副部长陆东福说,这标志着京沪高速铁路工程依法建设的条件已经具备。

  历经十余年,京沪高速铁路千呼万唤终出来。京沪高速铁路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投资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项工程,也是我国第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正线全长约1318公里,将纵贯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辖市和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连接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共设置21个客运车站,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最具潜力的地区,也是我国客货运输最繁忙、增长潜力巨大的交通走廊。

  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此前表示,建设京沪高铁将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创新,从而形成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其中70%以上的技术将依靠自主创新。而对于高速动车组等先进技术,则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要求,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最终实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客运动车组的国产化。

  平安及社保基金入股

  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是在铁道部和京、津、冀、鲁、皖、苏、沪等省市的协调推进下,由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上海申铁投资有限公司、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天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南京铁路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河北建投交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起设立。

  虽没有公布出资人持股比例,但按照之前京沪高铁公开招标的公告,京沪高速铁路建设资金来自铁道部和其他投资人投入的资本金、各种债务资金等。项目公司出资比例暂为:铁道部出资78.9%,其他投资人出资21.1%。京沪高铁将纵贯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和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个省份。除了铁道部、中国平安(108.24,2.65,2.51%)、社保基金,京沪高铁股份公司发起人中还有各个地方的代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铁路业内人士分析说,这是为了配合京沪高铁的征地以及拆迁,“上海虹桥机场的枢纽工程5500亩地,用于征地以及拆迁的需要280亿元,这些资金都需要地方政府来配合。”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是1994年由铁道部投资设立的面向全国部分合资铁路及地方铁路投资管理的企业,是铁道部出资人代表;而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则是中国平安旗下的专业投资管理机构。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8.21,0.26,3.27%)、中国银行(6.65,0.12,1.84%)、建设银行未出现在股份公司发起人中。

  有利于控制成本

  在京沪高铁股份公司的创立大会上,京沪高铁股份公司按照《公司法》,审议通过了《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章程》,选举产生了19名董事和5名监事,并审议通过了《关于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首期注册资金到位方案的议案》。同时还分别召开了第一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和第一届监事会第一次会议。

  京沪高铁工程总造价预计逾1000亿元。一位接受早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此次京沪高铁股份公司成立,是一个创新的举措,有利于资金运作透明。“有了股份公司,中标单位就不是一个部门能决定的,需要通过董事会的讨论,这样更好地体现了公正、公平的原则,而且能更好地控制成本。”

  这位专家告诉早报记者,按照国外的相关经验,高铁项目约10年左右能收回成本,而京沪高铁预计需要16年,这说明成本控制有问题。“有了股份公司,相关资金的运用必须通过董事会,很多资金就能节约下来。”

  逾七成技术自主创新

  对于“京沪高铁用的是日本技术”的传言,铁道部有关负责人昨日澄清说:“这种说法不对,没有这么一说。我们用的是自己的技术体系,其中吸收了世界先进技术。”这位负责人称,“七成以上的技术依靠自主创新”的表述是正确的。

  此前,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表示,京沪高铁将形成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其中70%以上的技术依靠自主创新。而对于高速动车组等先进技术,则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要求,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最终实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客运动车组的国产化。

  京沪高速铁路正线全长约1318公里,最高时速设计为350公里,全线运行时间将从目前最快12小时缩短到5小时。昨天铁道专家透露,首列由国内制造的300公里时速列车已经正式下线。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