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资源新阵容
——青海省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纪略
从莽莽昆仑山到浩瀚的柴达木盆地,从巍巍祁连山到泱泱青海湖,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近年来,青海省以煤炭、盐湖等优势资源为重点,下大气力开展资源整合,切实治理“小、散、乱”现象,有效地促进资源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开发,为今后保持良好的资源开发环境,更好地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资源服务和保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资源型省份,矿产勘探开发是重头戏
青海是一个资源型省份,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一直是重头戏。目前,全省四大支柱产业中,三大产业(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以矿产资源开发为基础。全省各类矿山企业达839家,其中大型矿山31家。年产值超过千万元的企业29家,超亿元的矿山企业10家。矿业增加值已占全省GDP的1/4,矿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
但是,青海省长期以来依托资源,形成了高资源、高消耗的工业化发展模式。矿产资源开发大部分是初级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企业经济效益相对较差。因此,开展资源整合,有效解决矿山开采规模小,采、选、冶技术相对落后等问题,成为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当务之急。
青海省矿产资源整合工作起步较早,国发28号文件下发前,就曾以盐湖和煤炭资源为重点,开展矿区整合并取得显著成效。1999年,针对察尔汗盐湖铁路以东矿区随意修建盐田、土法上马钾肥生产装置、乱采滥挖较为普遍等情况,青海省制定了“四统一”(统一供矿、统一排卤、统一供水、统一供电)方案,在充分兼顾已有合法开采企业权益的基础上,通过资产重组将矿区企业组建为一个开发主体,合并原有13个采矿权,向整合后组建的企业颁发了1个采矿许可证。
2002年,青海省又将马海盐湖矿区11家钾肥生产企业合并为一家集团公司,统一办理了1个采矿权,使湖区钾肥年生产能力达到25万吨,成为继察尔汗盐湖之外又一重要钾肥生产基地。
2003年,青海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热水煤矿和默勒煤矿区实施整合重组,关闭了热水煤矿多个小规模矿井,由省投资公司整合组建了煤电联营的统一开发企业,建成2个规模矿井。同时,在默勒煤矿区彻底清除了73家各类小煤窑,由西部矿业公司牵头整合组建成集煤、电、铝生产经营为一体的资源综合开发企业,将该矿区整合成一个采矿主体,形成2个规模矿井。
2005年7月,省政府制定了木里煤田规模化—集约化开采和统一开发、统一发展煤焦化产业的目标,对多家分散开采的企业进行整合。
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矿山布局趋向合理
2006年,青海省结合实际,制定了《青海省矿产资源整合总体方案》,对全省煤炭、盐湖、有色金属、建材等15个矿种、近20个矿区开展大规模资源整合。
2007年年底,鱼卡煤矿通过整合由2个投资主体开发;甘肃、青海边界地区的三岔煤矿区通过清理整顿,取缔了40多个非法采煤点,矿区整合为3个矿业权,实现了同一主体整体开发的目标。木里煤田整合工作已接近尾声,煤炭上下游产业链条已经形成。原8家企业已整合为3家,整合后的煤炭企业年生产规模均在90万吨以上,并形成了煤炭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条,其中西钢集团煤—焦—铁—钢—轧一体化产业配套年产70万吨焦化项目和庆华矿冶煤化公司年产200万吨煤焦化综合产业园区已建成投产,中奥能源公司一期年产130万吨焦化园区已启动建设。察尔汗盐湖铁路以东紧密型企业的组建工作进展较快,按照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专题会议要求,提交了紧密型企业组建方案。
全省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稳步推进。各地区现已编制上报了5个重点整合矿区的整合实施方案,其中1个已由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批复,近期即可实施,4个已完成初步审查,其他矿区整合实施方案也在按计划编制中。
通过整顿和整合,青海省重点矿区的开发局面有所改变,矿山布局逐步趋向合理,资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矿山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国土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