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供观察:疯狂金属“铜”为首 近期仍有上升空间(4.6至4.10)

2009年04月13日 23:55 1022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资讯   作者:

市场解读


1、金属暴涨 期货市场又见神秘巨资兴风作浪
  综合东方早报10日消息:金属市场近期一路狂飙,暂时撇开市场供需和种种利好消息及政策影响,当前期货市场内明显感觉到正有一股神秘资金兴风作浪,它们往往甚是嚣张,一下子蜂拥而至又一下子全军撤退,搅得市场不得安宁。
  据期货分析师分析,相对于受国家宏观调控较多、行政干预较多、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期货在此次上涨行情中遭到了资金的抛弃。金属市场的未来充满了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风险和暴力往往相互并存,对于充满和期待盈利性质的金属市场,热钱或资金蜂拥炒作司空见惯。
  金属市场的上涨在3月转至4月的这段时间里,超出所有人的意料。沪铜连续性的大幅上涨,也带动了期货市场中相关有色金属的上涨。以铜为代表引领着金属三剑客轮番上涨。从2月末的26060元/吨开始,到周五收盘的38190元/吨,短短2个月的时间内,沪铜已经上涨超过12000元/吨。然而就在周五,沪铜又一举以涨停结束了一周的精彩表现。跟随着沪铜的上涨,开沪铝和沪锌也逐渐从慢热的状态中走出来,市场普遍认为未来这两个相关金属将进一步补涨。

2、“铜”金属之解读《有色金属行业振兴计划》
  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有色金属行业调整振兴规划,其内容纪要如下:
  1、稳定和扩大国内市场,改善出口环境。调整产品结构,满足电力、交通、建筑、机械、轻工等行业需求。支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出口;
  2、严格控制总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3、加大技术改造和研发力度,推动技术进步。开发前沿共性技术,提高装备工艺水平和关键材料加工能力;
  4、促进企业重组,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企业管理和安全监管,提高产业竞争力;
  5、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6、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有色金属再生利用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会议决定,国家安排贷款贴息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抓紧建立国家收储机制,调整产品出口退税率结构;
  对于上述六条规划纪要,单从铜金属方面解读如下:
  该《有色金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直接对铜市场形成影响的纪要分别有第1、2、6条,其中第1条,调整出口退税及关税?D?D高精铜管类、高精铜板带类的平均出口退税由5%提高到13%,对能够以国内生产的产品顶替进口产品的深加工产品可提高到17%。在铜产品的出口中,铜材仍是铜产品中出口额最大的品种,其中铜管是中国唯一实现贸易顺差的铜材产品,08 年实现了30.39 万吨出口量,铜板带08年出口量为3.86万吨,其基数远小于铜管。我们相信此贸易政策的调整,将有利于更进一步带动09年中国高精铜管和高精铜板带的出口,假如按照15%的出口增长率估算,此政策额外增加铜消费应该不会超过5-6 万吨/年左右,相对于整体疲弱的铜消费市场,我们预计此提振作用依然相对有限。
  第2条,在2011年前,淘汰30万吨的小型铜冶炼产能。
  在2005年以来政府始终在倡导淘汰行业落后产能,但是执行始终不尽人意。由于关停产能涉及到地方、企业等多方利益和企业自身发展和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如果没有进一步明确的细则出台(如落实淘汰落后的具体标准,或在此前的标准上有所提高),该项规划在短期仍难能得到执行,而淘汰产能很可能被改建产能所替代。我们可以关注的是部分待建和在建项目的投产日期可能会因此推迟。
  第6条,废旧金属的回收改革早已有所传闻,但执行的效果仍未见甚佳,短期内预期对供给的影响并不大,但国家可能会逐步增加铜回收冶炼产能的布局;国储收铜方面,国家国储计划采购30-40万吨电解铜,其中分别占中国电解铜年产量的10%左右,但由于08 年底以来,国产铜供应一直处于偏紧状态,所以其采购途径极有可能全部来自国外进口铜,其中传闻已经签约的贸易商大约有4 家,总量达到28万吨的电解铜,剩余部分仍未最终定案。但总体来说,国储收铜对市场供应关系及铜价的走势的影响有限,或许可以解读为此利多已经充分释放。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hoping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