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警示:谨防美元急剧和突然贬值

2008年01月14日 0:0 110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国际机构对全球经济走势的预测越来越悲观。
  
  北京时间1月10日,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联合国(UN)、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三大机构先后发布全球经济预测报告,对全球经济放缓的担忧越发明显。美国经济拖累全球之意溢于彼端。
  
  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经济形势和展望2008>报告警告,由于美国次按问题以及疲软的美元,2008年全球经济面临放缓至几近停滞状态,这一危险“明显且近在咫尺”。
  
  对于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联合国为3.4%,世界银行为3.3%。世界银行还预计,2008年发展中国家实际GDP增长将放缓至7.1%,高收入国家将呈现2.2%的温和增长。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经历去年的两位数增长后,2008年也会放缓至9.7%,2009年进一步降为9.6%。
  
  三大机构共同呼吁各国政府协同采取措施应对这一危局。
  
  发展中国家受拖累
  
  世界银行公布的<2008年全球经济展望>指出,与2006年的3.9%相比,2007年全球增速温和放缓至3.6%,下行的主要原因是高收入国家增速趋弱。
  
  报告指出,美元走弱、美国经济衰退幽灵不散、金融市场动荡增多,这些都会给全球经济的软着陆投下阴影。
  
  而且,这些风险会削减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收入和资本流入,降低他们境外美元投资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可能需要动用数年来建立起的储备和其他缓冲机制来吸收出人预料的冲击。
  
  世界银行发展预测组和国际贸易局局长尤里·达杜什说:“总体来看,我们预期发展中国家的增速会在未来两年温和放缓。然而,美国出现大幅放缓是一个实际的风险,可能会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中期前景。”
  
  报告尤其关注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2007年上半年,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各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工业生产增速普遍提高(比上年同期增长20%)。稳健的生产数据也反映在GDP成果上。中国、印度、俄罗斯是推动产出增加的动力。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动力来自中国11.3%的增长”,该地区其他国家平均增速为5.9%。在近两年全球高技术周期性下滑影响到技术生产国出口势头的情况下,很多经济体的增长主要靠国内需求推动。
  
  报告作者之一、世行发展预测组全球趋势小组负责人汉斯·蒂莫说:“2007年出现的(东亚)地区增长回升,由于是在美国经济放缓的情况下出现的,所以愈发引人注目。(东亚)地区出口增长了17.8%,比2006年略有回升。”
  
  次按仍将继续
  
  世行报告预测,国际市场的信贷动荡将会持续到2008年下半年,世界金融中心动荡对东亚地区大多数经济体产生的影响可能不大。“除中国外,该地区金融机构受抵押贷款证券(或者次债危机)的直接影响是有限的”。
  
  对于报告将中国排除在外,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表示难以理解,“可能世行报告撰写人没有考虑到中国经济体很大这一因素。对于一个小的经济体,影响会比较明显,但对于中国这样大的经济体,影响肯定是有限的。而且从中国各大行披露的次债数额看,比重是很小的。”
  
  但报告也指出,对大型金融机构而言,成本代价仍可应付。美国住房市场出现的问题对消费需求的外溢效应仍是有限的。
  
  联合国报告则估计,今年美国GDP增长为2.0%(去年的估计值约为2.2%)。但它警告情况事实上会更加糟糕,如果美国楼价下跌15%,日本和西欧经济已经接近产能上限,不可能承担重任。但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更加乐观的前景,受高企的商品价格推动,它们将第三年保持在接近7%的增长率,因而会对发达国家经济放缓赶到一定缓冲作用。
  
  联合国呼吁各国政府联合行动,避免美元可能出现的“急剧和突然”贬值,并呼吁各国在汇率调整方面达成多边协议。同时,它敦促中国等国家增加社保、医疗和教育支出,以减少其贸易顺差。
  
  对于目前国际市场的信贷动荡,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同样表示担忧,该机构在9日公布的“2008年环球风险”报告中建议,设定一套国家风险管理的原则,以检讨金融业在未来可能更加左右风险转移的问题。报告呼吁增加公共和私人企业在压力测试、流通管理、风险管理及预防上加强合作,以应对所谓的“环球风险没有明确承担者”的局面。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