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亮剑”
2008年01月14日 0:0 109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2008年1月7日,“2007中国十大并购事件”和“2007中国十大并购人物”评选结果揭晓。达能-娃哈哈控股权之争、中国投资公司入股黑石、国家电网竞购菲律宾电网等10个标志性并购事件当选“2007中国十大并购事件”;中国投资公司董事长楼继伟、林德集团董事长庞玉良等当选“2007中国十大并购人物”。中国企业初现海外并购苗头。
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轮值主席、北京产权交易所总裁熊焰认为,2007年,注定是中国经济的并购年。事实上,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并购投资逐渐取代新建投资,成为中国投融资的主流。中国日益成为全球并购的热点和亚洲并购的中心。
“纵观十大并购事件我们会发现,它们无一例外都是跨国并购动作。”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副会长费国平介绍:“其中7宗是中国企业海外‘亮剑’的典型代表,3宗是外国企业对本土企业的收购。”
随着我国外汇储备屡创新高、流动性过剩和跨国资本流动的加速,在外资并购风起云涌的同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戏连台上演。
对此,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王巍给出评价:中国企业正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以前西方发达国家并购中国企业为主的格局开始转为双向互动式的并购浪潮。
普华永道企业并购部总监赵亮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购的天平不会永远向一边倾斜,而是寻求平衡”。
金融业成为支撑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脊梁,十大并购事件中有5宗为中国金融行业海外并购。之所以金融领域并购表现突出,因为我国经济改革的发展需要一个高效的金融体系来配置社会的资金资源。面对外国金融企业的冲击,我国金融业必须依靠并购重组,在短期内塑造出能与之抗衡的强大金融业组织结构体系。
对中国企业来说,是否已经到了大规模海外并购的发展时期?王巍说,“还远远谈不上”。目前,我国企业的并购大多发生在中国本土,即中国企业对中国企业的并购重组,海外并购主要体现在资源并购、品牌并购和渠道并购上。
毋庸置疑,近年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已经引起世界的关注。王巍表示,随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步伐的加快,中国企业开始与国际直接对接,与外资企业在同一个价值链条上对抗,中外市场的磨合也因此加剧。
此外,与国外企业进入中国经历了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收购等演变相比,中国企业在海外倾向于直接通过资金并购。在中国企业缺乏国际并购经验的情况下,并购后的整合消化结果更值得关注。
这是由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全球并购研究中心、中国并购交易网发起主办该项评选活动的第七年。几年来,评选将中国经济领域的风云人物和极具震撼力的并购事件网罗其中,已成为中国经济界知名的活动品牌。
2007年10月,本次评选活动正式启动,评选委员会成立,收集全年的并购案例。12月1日,评选委员会经过前期的整理、收集和初步筛选,对外公布“并购事件”和“并购人物”各30个入围名单,通过新浪网、中国并购交易网,以及《中国金融》、《资本交易》、《商务周刊》、《城市精英》等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和介绍,并通过网络投票、传真和信函等形式,收到大量的信息反馈。12月底,综合社会各界的反馈信息,并结合“2007年十大并购评选参考指标”,评选委员会进行了最终的投票。2008年1月7日,评选结果揭晓。
“十大并购人物”的评选标准以开创性、责任感、影响力和推动力为一级指标,涵盖了开创实践、社会责任、行业发展和事件执行等二级指标。“十大并购事件”评选的一级指标为交易金额、阳光并购、创新和影响,二级指标为市值提升、公开透明、价值创造和社会关注等。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