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00点或是港股牛熊分界 全球对冲基金撤出
2008年01月17日 0:0 868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技术上看,(香港的)牛市在今天就已经结束。而如果短期内(恒生指数)不能重上27000点,就意味着技术上彻底进入熊市。”1月16日,摩根大通唐志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唐志刚进一步告诉记者,“其实昨天(香港市场)就已经到达牛熊分界线,因为恒生指数的240天均线是25800点,昨天就已经达到,今天砸破,只要几天内回不去,就可以确认到达熊市,即便是回上去了,也要看是否能继续上涨,但现在看是很难。”
在全球市场的影响下,A股市场同样不能幸免,16日沪深两市跳空低开,早盘上证指数即重挫109点;午后,在券商、银行、钢铁、地产等板块集体杀跌的冲击下,大盘继续加速下跌,并失守5300点大关。全天下跌153.19点,跌幅2.81%,深证成指则下跌682.03点,跌幅3.58%。
当日收盘后,中国央行宣布再次调高准备金率0.5%,准备金率也由此创下15%的历史新高。
全球股市“骨牌”
这一轮暴跌的“元凶”依然是次贷危机。
1月15日美国最大银行花旗集团宣布受次贷危机影响,去年第四季亏损98.3亿美元,每股亏损1.99美元,是该银行成立196年以来最严重亏损,远远超出了市场的预期。
这成为1月15日美国股市大跌的导火索。当天花旗银行大跌7.3%,跌幅位居道琼斯指数成分股之首;美林虽获注资,仍下跌5.3%;其它主要金融股均告下滑。受其影响,美股大幅下跌;道琼斯指数跌277点,跌幅为2.2%,标普指数收盘跌35点,跌幅为2.5%,纳斯达克指数收盘跌60点,跌幅为2.45%。
受美国股市影响,台湾地区股市1月16日跳空低开,台股加权指数下跌249.3点,跌幅3%;日本股市日经指数16日收盘跌3.4%,日经指数跌至13504.51点,为自2005年10月以来的最低收盘点位;韩国首尔综合指数大跌2.40%,报1704.97点,为去年8月17日以来最低收盘价;澳洲股市收盘下跌150.3点,S&P/ASX200指数收报5809.7点,跌幅达2.5%,并创下了连续八个交易日下滑的五年多来最长记录。
香港股市同样是重灾区,1月16日恒指国指大幅低开后持续震荡走低,恒指收盘跌1387点、报24451点,国指收盘跌984点,报14016点。
“今天其实是借势砸盘,主要诱因就是昨天花旗的业绩不好,其实花旗的数据不好市场早就有预期,只是有多不好大家不知道,所以花旗只是一个激发点。”唐志刚告诉记者。
对冲基金砸盘
全球股市大跌的根本原因,就是全球对冲基金的撤出。
唐志刚向记者透露“昨天全球基金都开始调仓,所以今天是肯定要被狠狠砸下去的,全球基金现在都是要卖股票拿现金了”。
“事实上,从上周开始,我就建议对冲基金开始卖空了。”唐同时告诉记者,之所以做出如此的投资建议,根本原因是对美国经济的担忧。
“美国次按只是个炸弹,炸完了之后可以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会一圈一圈的倒下去,现在还是在倒的过程中,还没有倒完。”唐志刚认为。
“这已经是很严重的问题了。”唐志刚认为,“现在对美国今年的情况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已经没有人争论了,因为肯定是不好,现在大家争论的焦点在于究竟不好到什么程度,到底是放缓还是衰退。”
次按危机同样牵动着香港监管部门的神经。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今天出席公开活动时表示,今日港股下跌,很明显是反映美国市场情况,因为市场对金融机构盈利受次按影响而感忧虑,并认为市况波动会暂时持续,呼吁投资者小心评估市场状况,审慎投资,并留意风险,量力而为。
被问到现在是否出现股灾时,陈家强只表示,在市况波动时,大家要做好措施决定,而政府作为监管者,希望投资者对市场要理性。
陈家强同时表示,香港政府一直有评估美国经济情况,不排除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
A股短期压力显现
16日收盘后,万国测评董事长张长虹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表示,近期A股走势的压力将会显著加大。一方面是因为近期周边股市下跌幅度超过正常状态,但A股却逆势上涨了600多点。另一方面,准备金率提高,银根紧缩带来的资金面的压力也很沉重。
他认为A股近期走势的主基调将是调整为主,而进一步的中期走势则仍有待观察,观察的内容包括升息速度、升值速度等关键因素。
某基金公司研究总监也认为,国内市场前一段时间的上涨本来就缺乏基本面因素的配合,此外,海外市场的调整对A股的估值也造成很大的压力,在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今天出现调整是正常的。预计调整仍有可能持续。
而另一位基金经理在认同短期波动的同时也表示出了对2008年A股走势的信心。该基金经理表示,目前股市资金面可能会受到外围因素以及股东减持等等因素的影响,但是这些都是短期的,暂时的,因为只要储蓄资金从银行往股市流动的方向不改变,那么市场的资金面不会有问题。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